
圖為華亭市西華鎮西塬村曲子戲演唱現場。
中新網甘肅新聞2月8日電 (朱玲)農歷正月,走進華亭市西華鎮西塬村,山村隱掩處,遠遠聽聞古樸蒼勁的戲曲腔調傳來。村部院落里,村民或站或蹲,里三層外三層地將表演者圍了個水泄不通。
鏗鏘的鑼鼓,悠揚的二胡,抑揚頓挫的唱腔,讓聲音高亢升騰于山村上空,激昂盤桓中又回旋而下,絲絲縷縷溶解于泥土之中,天地間仿佛渾然一體,只留滿腔蕩氣回腸。
這是華亭曲子戲演出的一個場景。華亭曲子戲起源較早,宋、元時期處于清唱劇形式,后來不斷吸收其他調牌、曲令、民歌等音樂形式,演唱內容豐富成熟。因流傳地域不同,又稱“小曲子”“笑攤”“地攤子”“信子腔”等。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年嘛,唱戲就是圖個熱鬧。”村民們紛紛開口。“我們社幾乎家家都有人能唱,大人唱,娃娃跟著耍,聽著聽著就會了。”高鵬舉接過話頭。
高鵬舉今年27歲,在烏魯木齊工作,在他的記憶中,母親愛唱戲,幾十里外的下帖也去演出。受母親耳濡目染,他對曲子戲也有很深的情結。“曲子戲在外聽不到,過年回家只有唱上幾嗓子,感覺年味才出來了。”
“我們村的小王主任也唱得特別好。”村民口中的小王主任,就是任西塬村副主任的王鵬。見到王鵬時,他剛唱完一出傳統曲目《天官賜?!贰:唵涡秺y后,就和我們攀談起來。
唱曲子戲,村民圖個熱鬧樂呵,可是對于這位現年29歲的年輕“村官”來說,意義遠不止此。前年村上換屆,愛好文藝、經常參與曲子戲演出的他被村民選舉為村副主任。
對王鵬來說,“官”不大,但是擔子不小。他介紹說,西塬村共有6個社,能唱曲子戲的大概有100多人,年齡最大地唱了30多年,今年已75歲高齡,最小的表演者25歲。全村唱曲子戲的氛圍還算濃厚,但是對更多的“90后”“00后”來說,曲子戲就是過年生活的一點“佐料”,真正靜下心學的并不多。
如何讓這一民間藝術瑰寶突破傳承青黃不接的現實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它、親近它,將它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下去,一直是縈繞在王鵬心底揮之不去的課題。
“唱戲首先是聽戲看戲,環境的潛移默化很重要”。王鵬認為,目前在曲子戲的傳承上,最大問題還是在于傳播力不夠,年輕人了解不深,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說到打算,王鵬已經有了規劃,要更新音響設備,購置些符合人物形象的服飾道具,再趁農閑時節,找村里在行的老藝人和年輕人,創作些鮮活的符合當下生活氣息的新劇目,更要借助抖音、快手新媒體平臺進行直播,讓曲子戲打破時間、地域限制,讓鄉親父老或是在外游子,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喚醒親切的鄉情,留住這濃濃的鄉愁。
“把傳統曲藝和現代傳播手段結合起來,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愛上它。”王鵬一臉認真,“這是屬于家鄉的記憶,希望能夠代代傳承下去。”
- 2023-02-10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即將搬上舞臺 聽編劇李天圣講述創作幕后故事
- 2023-02-10《蘭州特色文化述要》正式出版
- 2023-02-0960多個國家聚焦“如意甘肅”云游“歡樂春節”共享中國年系列活動圓滿收官
- 2023-02-09天水工業博物館——濃縮一座城市的工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