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著名作曲家韓蘭魁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不遙遠的胡麻嶺》圓了我的心愿
一望無際的胡麻嶺上,漫山遍野的藍色胡麻花,寧靜的村莊炊煙裊裊,呼嘯而過的高速列車打破了胡麻嶺的寧靜,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現代氣息。著名作曲家、西安音樂學院二級教授韓蘭魁用唯美的音樂語言,拉開甘肅省歌劇院新創現實主義題材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的演出大幕。
胡麻嶺隧道是蘭渝鐵路的頭號重難點工程,它的貫通展示了中國鐵路建設者勇于探索、攻克世界技術難題的科技創新精神。為謳歌鐵路建設者們的當代愚公精神、大國工匠精神,甘肅省歌劇院創排了大型工業原創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目前該劇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中,即將搬上省城舞臺。
對于操刀《不遙遠的胡麻嶺》作曲,韓蘭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是在蘭州長大的,我的音樂創作離不開西北這片沃土的滋養,我一直想為甘肅寫一部歌劇。”
記者:您曾經創作過《永遠的綠洲》《敦煌韻》《敦煌神女》等一批極具甘肅地域特色的優秀音樂作品,是什么吸引您再次為甘肅原創歌劇作品《不遙遠的胡麻嶺》擔綱作曲的?
韓蘭魁:我從小在蘭州長大,在我的心里,蘭州是永遠的故鄉,對家鄉的情結是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的。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就在寫甘肅的作品,特別近幾年和甘肅省歌劇院合作過很多作品,從大型樂舞《敦煌韻》到原創交響曲《永遠的綠洲——河西走廊》,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但是我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為甘肅寫一部歌劇。
《不遙遠的胡麻嶺》是甘肅省歌劇院首次嘗試工業題材的歌劇,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新的挑戰。作為一位生活在西部的作曲家,這里的土地給了我音樂的滋養,把目光和筆觸伸向這里,也是音樂人的使命和責任感,這片土地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不表現,誰去表現?
記者:為一部工業題材的現代歌劇作曲,和之前創作相比是否有難度?
韓蘭魁:工業題材歌劇的音樂創作不是新課題,但是把工業術語融入音樂和唱段里,還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歌劇強調兩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抒情性,一個是戲劇性,歌劇藝術就是在矛盾、沖突中展開,最后達到統一和融合。歌劇是舶來藝術,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白毛女》 開始,中國民族歌劇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從嘗試運用西洋歌劇與中國的表達方式相互融合,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斷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
歌劇是綜合的藝術,而藝術的本身貴在創新,沒有創新沒有突破,藝術就失去了生命力。寫這部歌劇前,我研究了很多西洋歌劇和中國民族歌劇,從2022年3月開始進入音樂創作到最后完成,前后大概用了半年時間。整部作品的大背景是交響樂,可以說是用西洋歌劇的模式來講述中國的故事,運用西洋歌劇的表達方式與中國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合對比,同時加入了眉戶劇、花兒等“甘肅音樂符號”。
在唱段設計中,既有西方歌劇的詠嘆調、宣敘調,也有甘肅乃至西北老百姓喜歡的眉戶劇和“花兒”的曲調。讓西北的音樂文化在和世界先進音樂技法的結合中得到升華,也是一個作曲家的情懷和使命。全劇兩個多小時音樂不間斷,一氣呵成,這也是比較難的。
記者:《不遙遠的胡麻嶺》中主要人物的個性音樂,您是如何設計的?
韓蘭魁:這部劇的人物比較復雜,有以高巖為代表的北京的工程師、有以吳杰為代表的蘭渝鐵路的重慶建設者,還有為胡麻嶺隧道貫通作出貢獻的甘肅農民,他們有不同的方言和地域文化背景,劇中不同方言、不同人物在胡麻嶺隧道建設大背景下的對比融合,也是音樂創作中的難點。
《不遙遠的胡麻嶺》著力展現的是蘭渝鐵路建設者的當代愚公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是一部“男人戲”,但劇中并不是每個人物都有崇高的思想,各有各的境界,除了貫穿全劇的主題音樂,主要人物都有非常鮮明的音樂形象,在作曲中更突出了音樂的“層次感”。主人公高巖在胡麻嶺幾次塌方時的“詠嘆調”,就將戲曲和西方交響樂銅管相融合,在強烈的對比中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非常打動人心。當然,為了讓觀眾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長里坐得住,我在二幕和三幕中用了很多幽默、調侃的元素,讓音樂跳脫、活躍起來。
《不遙遠的胡麻嶺》對我來說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非常感謝甘肅省歌劇院,讓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特殊的情感,也希望甘肅歌劇通過這部作品再次走向輝煌。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平麗艷 紀敏
- 2023-02-10“沒有祁連山,就沒有河西走廊”是這位科學家提出來的
- 2023-01-06藝術大師黃永玉百歲之年第三次設計的生肖郵票 《癸卯年》特種郵票首發
- 2023-01-04李衛東作品《絲路遺珍-馬家窯》由康樂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 2023-01-03李衛東作品《絲路遺珍-馬家窯》由康樂縣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