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幕布、兩盞白熾燈、四五老藝人、七八件簡單樂器,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剪紙人物,一邊用本地流行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器樂以增加演戲氣氛。
這是隴南禮縣城關鎮皮影戲的一幕。在老藝人的牽絲引線下,折子戲里的歷史人物穿越古今,一個個在幕布上身輕如燕,引得臺下觀眾拍掌叫好。
影子腔又稱“燈調”或“梅花腔”,淵源于用獸皮刻畫人形,借燈光在紗幕上顯影的民間皮影戲,民間流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禮縣影子腔源于西漢時期,興盛于清朝康熙末年,由“道秦腔”“梅花調”演變而來,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 鼓樂、說唱等形式,又借鑒秦腔、川劇的一些特點,民國末期形成了“影子腔”這一地方獨特戲種。
影子腔一般由三個人組成文樂人員,“本胡”兼“嗩吶”一人,“三弦”兼“海笛”一人,“四弦子”一人,武樂由一名鼓師,一名副手組成,演唱時,鼓師左手擊甩板,右手敲“七星鑼”;副手左手打“螞蚱子”,右手擊“碰鈴”“手鑼”,武打動作時,鼓師掌握“暴鼓”“皮鼓”關副手敲“勾鑼”“手鑼”,文樂隊人員可帶“鐃鈸”等其他銅器,另外一名掌握“扦子”(也就是做影子)的人就是“戲母子”,五六個人就組成了一班人馬。
全國大多數劇種(除昆曲)唱詞均是對偶句,唯獨影子腔是單句。在演出時,根據劇情需要,設有冒腔,又叫滿臺吼、幫唱或伴唱。器樂演奏時必須要突出三弦、木琴、螞蚱子等影子腔特有的樂器。
影子腔主要表演形式以男、女合演為主體,男的總稱花臉,有長衫花臉與生衫花臉兩種。女的總稱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
影子腔最適宜山區演出,唱腔咬字都是地方方言,渾厚、樸實、通俗、易懂,臺上臺下同時唱,具有極其濃郁的鄉土味。在唱腔末句或高潮時,一人唱,眾人和,渲染氣氛、加強效果,成為影子腔特有的藝術風格。
劇本內容有大本戲、小本戲、神戲和時代戲之分。大本戲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素材;小本戲多以當地的風土人情為素材;神戲是在廟會、還愿、做壽等民間活動中演唱的專用戲;時代戲是結合時代背景,順應時代需求創作改編的新劇本。
影子腔主要傳統劇目有《太子游四門》《八仙拜壽》等,建國初禮縣劇團創編了《碧血西城》《楓洛池》《秀才進京》等。七十年代禮縣劇團又創編了《三鳳求凰》《蓮葉勸學》《清明案》等。近幾年又新編了《歡歌笑語滿蘭蒼》《果子送給貼心人》《壽宴喜》等。
影子腔是禮縣秦文華的象征,也是禮縣民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道具是用牛皮制作的,有人物形象,有龍桌、帥桌、官椅、虎椅,也有獅子、老虎、馬等動物形象,造型栩栩如生,著色鮮艷,制作工藝精湛。
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漸漸有了新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影子腔加入地方特色,樂器配有四弦、三弦、二胡、板胡、大小鑼、鼓芽板、牛鈴等。它極大地豐富了隴南城鄉人民尤其是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近幾年,禮縣與西和縣分別建成隴南影子腔的傳習所,籌劃建設隴南影子腔博物館,成立隴南影子腔研究會,定期舉辦影子腔培訓班,建立隴南影子腔數據庫,讓影子腔藝術在隴南大地再添新的光彩。
本期小隴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啦,關注《小隴畫報》,了解更多甘肅美景、人文歷史、獨特民俗,咱們下期再見。
本期小隴畫報 攝影 薛小平 文字 屈杰文 何星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