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涼面塑 活色生香的指尖藝術
制作花饃面塑
花饃面塑
在平涼市崆峒古鎮的非遺一條街,“楊凱面塑”和“王霞花饃”的非遺展館里,陳列著幾百件面塑作品。
一類作品是充滿鄉土氣息的平涼花饃,慣用的造型有花草鳥獸、神話傳說、喜慶圖案、吉祥文字等,色彩絢麗;另一類則是蘊含現代美學元素的平涼面塑,作品細膩精美,即有衣袂翩翩的飛天仕女、也有怒目圓睜的金剛羅漢,亦有神氣十足的孫悟空和松下對弈的飄逸仙人,還有古代的將軍士兵以及時下的靚麗女孩……
每一個都栩栩如生,仿佛等比微縮的真人手辦……
“花饃”和“面塑”,風格迥異而又相映成趣,它們的制作者王霞和楊凱,為一對母子,現在都是平涼面塑的市級傳承人。
人與土地、與生活、與世界的互動和對話
花饃,無疑是平涼民間面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富的品類、質樸精細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深受人們喜愛。按照平涼習俗,在結婚、生子、祭祀和過各種民俗節日時,巧婦們都要蒸制花饃,她們挽起袖子,和一大盆面,幾番搓搟揉捏后,光滑的面團如被施了魔法,在手中逐一變出了花朵蔬果、飛禽走獸。上屜蒸熟,揭蓋,麥香混著熱氣,一個個花饃各呈笑臉,被等候多時的人們輕輕取出。
捏花饃,將面與水, 經手和心, 塑型造物、表情達意,從心尖到指尖,從物象到思想,小小花饃作為介體,一次次完成了人與土地、與生活、與世界的互動和對話。
提到花饃,王霞總有說不完的話。她告訴記者,花饃的制作工藝頗為講究,有一套嚴格的工序,發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馬虎不得,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花饃藝人通過靈巧的雙手,使用簡單常見的材料、工具,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獨特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心所欲地自由創作。通過多年的探索學習,王霞形成了自己的花饃制作風格。
紅艷艷的牡丹花、形象各異的小動物……王霞制作的花饃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栩栩如生的藝術品。放在展臺最中間的一個巨型花饃格外吸睛。這個花饃用一層層面餅做底座,每一層面餅上都有牡丹、月季、百合等各種花卉競相開放,不時有蝴蝶和小鳥停留在花朵上,充滿著喜意。
王霞制作的花饃多為這3種:第一種是祝壽花饃,多為壽糕、壽桃造型,以祝健康長壽之意;第二種是喪葬祭祀花饃,如龍、鳳、花鳥魚蟲等,施以紅黃綠重彩點染,稱為“供獻”;第三種就是日常食用花饃,如點心、面角、棗糕等。
王霞制作的老虎花饃尤其得到人們的喜愛,老虎花饃的整體形態簡潔,為半臥姿勢,頭部較大并高高昂起,將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進行夸張。碩大而突起的黑色眼睛、大張的粉色嘴巴,上面塑以尖銳的牙齒,形態簡潔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范,讓人愛不釋手。
如今,王霞制作的平涼花饃越來越有名氣。她說,她會帶著一顆匠心,去探索民間花饃工藝的博大精深。
將文化內涵轉化為文創產品
楊凱雖然是“90后”,但在平涼面塑界,也是擁有十余年經驗的“老師傅”了。
從小就喜歡和母親王霞一起做花饃的楊凱,在高考后填報志愿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民間手工藝的聚集地天津,并于大二時在天津拜師學習面塑。
楊凱在捏面之前,提前準備所需的材料,有時還要采用羊毛、羽毛、絲線等材料,來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冠頂之類,增加面人的生動性,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手,配以相關的道具,不多時便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形象,且妙肖傳神、活靈活現。
楊凱創作的一系列具有平涼地域文化特色面塑作品《黃帝問道廣成子》《西王母坐像》《棋盤嶺對弈圖》《崆峒秋色圖》等更在當地贏得了好口碑。
不僅能夠捏出各式傳統的活靈活現的人物、動物等藝術形象,楊凱還可以將面塑做成一個個生活用品和配飾——讓它們站在桌上、躲在瓶里、躺在盆里,甚至能夠用簡單的材料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藝術裝飾畫或創意作品,讓它的觸角深入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將平涼面塑的文化價值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連接起來,用更輕松、有趣的方式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將文化內涵轉化為文創產品。對此,楊凱和他的母親王霞有自己的想法:“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讓傳統手藝,能夠通過新的手法和技藝走得更遠,在文化旅游商品市場上體現出更大的價值。”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 2023-04-28武威涼州:梨花詩會“搖曳生姿”
- 2023-04-27《涼州十八拍》里的隴上美食
- 2023-04-18【暢游隴原】伏羲畫卦第一山——卦臺山
- 2023-04-18泱泱洮水潤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