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原印記】
悠悠黃河水 巍巍白塔山
黃河岸邊白塔山
巍巍白塔
蘭州龍源公園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劉志宏
“隔水紅塵斷,凌空寶剎幽。龍歸山月曉,鶴唳海天秋。白塔連云起,黃河常雨流。倚欄凝望久,煙樹晚悠悠”。明代文人李文在詩中曾這樣描寫白塔山。經過多年的綠化,如今的白塔山公園林木蓊郁、層巒疊翠,各式古建筑點綴其間,不僅成為蘭州市的地標性景觀,還是省內外游人紛紛駐足打卡、飽覽金城壯美山河的一處勝地。
一
對一座城市而言,既要看它今天的光鮮亮麗,也要看它過往的滄桑榮光。或許,每一塊遺落的青磚,每一扇斑駁的木門,每一座古舊的古塔,從中可以窺見這座城市在歷史中所經歷的重大轉變以及發展脈絡,重溫過去璀璨的文明。
當你站在中山橋南端眺望白塔山,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黃河、關隘、鐵橋、白塔……那些蘊含著悠悠歲月的古建筑群與綠意蔥蘢的白塔山相依相伴,厚植家國情懷,傳唱歷史和文化的烙印,演繹一方神山圣水的大美。
白塔山西接金城關,東連鳳林關,南臨古渡要津。長河映帶,白塔巍峨,花木蔥郁,高古氣象。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數百年間,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三星殿、玉皇大殿、法雨寺等建筑參差巍峨,峻峭別致,極具地方特色;而一二三臺廳、廊、坊、亭,依山就勢,凝重中藏清秀,敞亮中隱曲幽。然而,白塔建筑不僅類型繁多,造型奇特,其磚雕、彩繪等更是集蘭州市區特色之大成。集中于一二三臺廳、廡山墻及門楣等處的云龍、團龍、海龍、穿花龍、二龍戲珠、如意、西番蓮、纏枝蓮牡丹紋等磚雕,多采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以及“凹面線刻”“凸面線刻”等技法,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將多達三四層的圖案立體地展現了出來,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每到黃昏,白塔山建筑群攜手中山橋,各色燈光秀借助高科技,點燃了白塔山夜色的璀璨夢幻,讓這座數百年來承載文明、見證歷史的建筑群,展露出不一樣的容顏。
二
穿過黃河鐵橋,抬頭便見白塔山建筑群掩映在綠樹花叢中。這組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巧妙,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
進公園大門就到了“三臺建筑群”。一臺敞廳寬闊敞亮,上有書法家顧子惠先生題寫的鎏金“九曲安瀾”匾額。兩側回廊雕梁畫棟,壁柱雕刻精美的大廳、飛檐斗拱交錯相疊的重檐四角亭、檐角高翹如翼的八角亭一脈相承,各放異彩。由此迂回而上便到了二臺。這一臺的建筑是四面敞開的“凹”字形雕梁畫棟廊廳,上方有“光顯河隴” 匾額。過二臺廣場,沿漢白玉浮雕石階向上,在二三臺中間有一小臺,小臺正面是《金城攬勝圖》浮雕,于精美中顯得壯闊大氣,生動地展現了當代蘭州的風貌。
再上一層便步入巍峨壯觀的三臺大廳,門窗檐角有雕刻精美的磚雕,殿宇石階對稱整齊,亭臺回廊排列有序。大廳現為“中共甘肅工委紀念館”,里面陳列著書信、期刊、照片等文物,展現了中共甘肅省工作委員會帶領全省各族人民艱苦斗爭、團結抗日的光輝歷史,是了解隴原紅色文化、光輝歷史的好去處。
從中共甘肅工委紀念館朝東側走,迎面可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地天泰”牌坊。牌坊的三個字概括了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奧秘:山頂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閣,這樣的布局暗合《易經》泰卦的卦象,體現了“天地交合而萬物通泰”的文化內涵。
一路走一路看,綠蘿爬滿青磚墻壁,古樹掩映著殿宇的飛檐翹角,古意十足。這里的建筑類型多樣,令人贊嘆不已。其中廳、廊、亭、坊等曲折有度,靈秀精巧,空間關系處理得十分得體;白塔寺白塔、法雨寺及三官殿等,服從于與山水樹木的和諧統一,造型精美,靈動巍峨。磚雕多采用凹面、凸面線刻等技法,精美絕倫。彩繪開創性地使用了寫意山水、花卉畫,著力追求了人與自然山水的有機融合,豐富了不同環境中彩繪表達的手法和內容,對研究蘭州地區建筑技術史及園林藝術史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三
登上白塔山最高處,零距離擁抱著白塔寺中的白塔,讓人深感蘭州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白塔層巒”列為蘭州八景之一,是蘭州的文化旅游標志和城市名片。
據記載,白塔山建筑群始建于元代,白塔寺亦稱慈恩寺,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建。是白塔山上最早的建筑,亦為山名的由來。塔、殿之間東西兩側建廂房,廂房南側續出廊亭,分別存放青銅鐘和象皮鼓,白塔東西兩側分別立《重修白塔寺記》碑和《修建慈恩寺》碑。該建筑群保存較好,1963年白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通高17米,塔身潔白,為實心磚塔。白塔下筑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為覆缽式,上半部分為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為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每當清風吹過塔上方檐角的銅鈴,其悅耳動聽的梵音和寺院的鐘聲悠然遠去。圍塔而走,你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吉祥八寶圖。白塔的四周古典建筑林立,蔚為壯觀。南邊有三大寺樓,寺內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東側立有《夏禹岣嶁碑》,記載大禹治水之事。此外,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筑如眾星捧月,展現著各自的風采。
白塔所在之處是白塔山的最高處,也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點。站在此地鳥瞰蘭州全景,穿城而過的黃河猶如一條絲帶蜿蜒東去,對面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此時仿佛也成了微景觀,讓人感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美意境。
四
甘肅自古文墨芬馨,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賢達俊士,在這塊文化底蘊極深的熱土上留下了翰墨文章。
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環抱之間,蘭州碑林建筑群黃瓦紅柱,鱗次櫛比。主體建筑草圣閣雄踞其中。飛檐臨空,層樓疊院,直逼云天。隔岸遙望草圣閣,巍巍乎凌駕上蒼,疑是滕王閣、黃鶴樓再現。東西裙廊,左右聯袂,環抱樓閣;軒、院錯落其間。樓閣昂然,游廊回曲,使主體建筑雄險處顯露寬坦,勁動中內寓含蓄。碑林入口的牌坊、影壁,中間的寬廣草坪,以及北端環翠山巔的重檐六角亭、摩崖石刻,精心構織了一座平易近人而又雅俗共賞的文化建筑群落。
這里陳列著翻刻和收集到的甘肅著名碑刻,其中有漢和西夏兩種文字的西夏碑、漢藏兩種文字的大重教寺碑、漢蒙兩種文字的西寧王碑、漢和八思巴文兩種文字的鎮海寺碑等。東西碑廊是歷代名人手跡,從張芝、索靖、李世民,到胡纘宗、鄒應龍、安維峻、梁啟超、范振緒等,見其字,便可想見其為人。碑林閣樓的墻上,鑲嵌著淳化閣帖敦煌寫經、秦漢簡牘等碑石,是一處集碑刻欣賞、書法教學、游覽休閑于一體的綜合園林,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展示了黃河文化、絲路文化、西部文化的輝煌歷史和當代成就。
黃河滔滔,塔影悠悠。白塔高聳數百年,這里的一磚一瓦,一物一景都見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留下了歷史和文化的烙印……
【相關鏈接】
黃河風情線大景區景點推薦
龍源公園: 蘭州龍源公園位于北濱河路中段,與黃河水相鄰,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龍”為主題的主題公園,是集雕塑、文化、歷史、園林于一身的園林景觀。公園整體構思巧妙、設計精良、布局合理、耐人尋味。園內花草樹木的品種有龍槐、龍榆、龍柳、龍柏、龍棗、龍桑,以營造龍文化環境,增強龍文化氛圍。龍源園內文化內涵豐富,莊重之中蘊含著壯闊和豁達,是展現我市園林水平的典范。龍源園內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主題工程——龍源雕塑。二是相關工程,圍繞龍源內主題雕塑,輔以龍文化內涵的九大景觀,如龍文、龍詩、龍圖騰、龍字書法、龍成語、龍生九子等;園內還有人工湖2個。
馬拉松公園:馬拉松公園坐落于北濱河路甘肅會展中心南側,項目整體布局形成“一軸兩翼,一廊一環”的景觀結構。走進公園,園內各色花卉爭奇斗艷,公園已形成了以馬鞭草為主,沿河區帶狀分布的醉蝶、波斯菊、百日草等野花組合為輔,金雞菊、萱草、月季等宿根花卉和櫻花、海棠、紅葉李、紫薇等花灌木為補充的花景組合。環境優美的馬拉松公園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成為黃河風情線網紅“打卡”點。
綠色公園:位于風景秀麗的南濱河東路。景觀布置主要以“綠”字和自然景觀為主,植物主要以喬、灌、草結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體現植物的季相變化。公園中大塊草坪的設置,均一的顏色、細膩的質感、讓人親近,給人一種愜意的享受。其中月季園是綠色公園內一道亮麗的花帶景觀之一,是根據公園地形特點和植物習性設計、栽植、多年精心養護形成的。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市民公園:位于蘭州市城關黃河大橋南端,地處黃河風情線。現有各種喬木6900多棵,各類灌木4萬余株,植物品種達80余種。現已形成上有高大的喬木遮陽,下有柔軟的草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行走在公園里,一簇簇五顏六色的花朵,正擁抱著一棵棵亭亭玉立的柳樹,真是美麗極了。
廉政文化公園:蘭州廉政文化公園位于北濱河西路省委黨校對面,西起青溝橋,東至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公園以“揚正氣、倡勤廉、促和諧”為主題,依托黃河風情線的秀美景觀,借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為主線,營造荷塘清韻、廉吏故事、漢簡雕塑、九蓮詠潔等景觀,形成了黃河風情線上的又一亮點。
百合公園:百合公園以蘭州著名的土特產百合命名,位于濱河南路西段四十里黃河風情線的百合公園,南臨金港城,北接黃河。在園區,不僅有綻放的百合花雕塑,還有多首百合詩作刻在欄桿上,百合元素可謂無處不在。公園內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垂柳依依,自然而亮麗,成為游人夏日休閑納涼的又一個好去處。
銀灘濕地公園:該公園設計緊緊圍繞黃河濕地文化這一主題展開,圍繞“水、草、路、橋、石”造景,建造了“一水、一道、四湖”等景觀,被譽為“鑲嵌在黃河邊上的綠寶石”。公園以水景作為核心景觀,在水與島、水與綠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根據花木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創造更多綠色空間。
【延伸閱讀】
金城關文化博覽園
金城關文化博覽園,也稱金城關。在一些游客眼里,金城關不過是一處有眾多仿古建筑的游覽觀光地,其背后波瀾壯闊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金城關坐落于黃河蘭州段北岸,白塔山南麓,東起白塔山公園,全長約1000米,南北高差約30米。園區建筑借助自然地理山體特征為整體布局原則,以仿明清時期中國古建筑特色為建筑形式,采用亭、臺、閣、樓、廊等多種藝術手法構筑實體。整體建筑外觀精美、雕梁畫棟、精巧優雅、風景如畫。通過對自然景觀、綠化帶、水系、假山疊石、雕塑及燈光夜景的營造,用傳統的元素,著重突出蘭州的文化特點。園內包含了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中國秦腔博物館、蘭州文化體驗館、蘭州彩陶館等,是蘭州市一處重要文化旅游園區。
歷史上的金城關,源于西漢武帝時在今西固黃河岸設置的金城津,是當時蘭州的四大要津(即渡口)之一。取名金城津和后來的金城關,是由于漢武帝時設立了金城縣,而黃河蘭州段因此稱為金城河,所以設立的津、關以金城為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漢唐時期,縱馬揚鞭霍去病,出使西域張騫,出塞和親王昭君,歷經劫難唐三藏,都是經金城津渡河西去。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北宋軍隊在蘭州打敗西夏的進攻后,在今天金城關址正式修筑了金城關城樓,并在關城東側架設浮橋,以通青海。明清兩代,金城關屢毀屢修,成為“茶馬互市”和茶葉貿易通道上的重要關城,“倚巖百丈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其兵防、交通、商貿地位更加重要。歷經千年變遷的金城關,于1942年因修路而被拆除。2002年,蘭州市政府決定在金城關原址上建設大規模的文化風情仿古建筑群,沉寂多年的金城關又一次被人們“起用”。經過五年時間,建成的金城關仿古建筑群為這一帶平添了無限生機和別樣景致。
金城關以其久遠的歷史,重要的地位聞名全國,載入史籍,見證和承載著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如今,在其原址修建的金城關文化博覽園區仿古建筑群,將接續蘭州歷史文脈,重現絲路重鎮風采,為廣大市民及外地客人送上一道文化大餐,同時也成為蘭州亮麗的城市名片之一。
(本版編輯綜合整理)
- 2023-05-26隴劇《敦煌》20年后再登臺:青年陣容致敬絲路守護者
- 2023-05-25“電亮金城”口袋公園正式開放 居民有了休閑好去處
- 2023-05-25全國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正式啟動
- 2023-05-25“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會在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