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提筆為《簡牘樓札記》寫下序言,甘肅簡牘研究學者張德芳如釋重負,從事簡牘研究三十余年,在他們這一代學人手中,甘肅省出土的簡牘,除懸泉置漢簡外均已整理結集出版,圓了幾代簡牘學者接續奮斗的夢想,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學者繼續深入研究甘肅簡牘奠定了堅實基礎。
無悔的人生選擇
甘肅是簡牘大省,從1907年敦煌漢簡發現打開塵封寶藏,在跨越百年的時光里又出土放馬灘秦簡、居延漢簡、馬圈灣漢簡、肩水金關漢簡、懸泉漢簡等8萬多枚簡牘,成為比肩敦煌學的甘肅名片之一。
張德芳就是甘肅簡牘的讀簡人之一。
1993年,還在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供職的張德芳迎來了一次人生選擇。當時,有兩份商調函放在他案頭,一份是調往省政府體改委(現發改委),一份是省考古研究所,通過一個月的深思熟慮,張德芳選擇了省考古所。
作為甘肅文化的世界名片,敦煌學自1978年火起來后,一直是學者研究的中心,長盛不衰。同樣作為甘肅文化名片,簡牘卻默默無聞,特別是作為漢簡大省,甘肅出土了7萬余枚,占到全國出土漢簡的82%。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出土的漢簡依然被束之高閣,沒有充分利用,學界呼吁研究保護的聲音越來越大。
“就是坐冷板凳,也要研究甘肅簡牘,從某種程度來說,甘肅簡牘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張德芳談及當年的選擇,與這些“竹片木屑”打交是作為一名學者的責任,同時也將打開新大陸。
簡牘浩繁復雜,每一枚都是無價之寶,張德芳和團隊小心翼翼侍弄著這些寶貝,在當年數碼產品并不普及的情況下,一筆一畫為每一枚簡牘留存了最初的檔案。
“先是清理簡牘,然后描繪簡牘的樣子,如果殘缺就按照殘缺的形狀原模原樣描繪,然后將簡牘的材質、文字、長寬等身份信息都填寫完整。”翻閱老師手繪的簡牘檔案本,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生韓銳深感老一輩學人的嚴謹,在他們筆下,甘肅的簡牘漸漸清晰。
接下來就是紅線方格本出場,這個本子不再要求對簡牘的形狀進行記錄,卻對簡牘中出現的字體有了更清晰的研究,還有紅筆標出的文字也是對簡牘的釋意。
“簡牘穿越千年帶來古人的訊息,但是萬事都有遺憾,就比如有些簡牘字體缺失了,有些片段殘缺了,這些殘缺的部分到底說了什么,就是老師用紅筆描述出的文字。”韓銳繼續解釋讀簡過程,張德芳的很多研究屬于后者,通過反復研究猜測將簡牘內容還原。
當然很多殘缺需要仁者見仁,反復探討,這也是簡牘吸引學者的魅力所在,甚至還有很多殘缺無法識別,是歷史留給人民謎團,需要人們不斷去探索。
簡牘是甘肅的一本大書
正是這種未解之謎,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專家的目光,他們迫不及待希望解開甘肅簡牘之謎,對甘肅簡牘原始資料的整理出版更加期待,無形中這種壓力轉移到甘肅簡牘學人身上。
“我們能說什么,有時候解釋很蒼白,唯有不舍時光整理簡牘。”張德芳說,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將甘肅出土的簡牘高質量整理結集出版。
“說了你都不信,我們張老師曾經有一段時間還被懷疑成‘詐騙’的。”韓銳繼續講述發生在簡牘學人張德芳身上的事。
那是2002年,紅外線掃描機還未普及而且價格昂貴。為了高質量掃描簡牘,張德芳從北京商家手中借了一臺機器,可是由于掃描量太大以至于遲遲無法歸還,被懷疑可能是故意詐騙,直到商家來看,頓時解除誤會,雙方還成為好朋友。
“簡牘是甘肅的一本大書,我們一定要出版好。”如今,來到張德芳辦公室,他和團隊出版的系列甘肅簡牘書籍要用推車來推,半生夙愿終于達成。
簡牘樓是現實亦是夢想
《簡牘樓札記》是張德芳寫這些年研究簡牘心得的小書。所謂樓是高深和大,甘肅的簡牘數量和蘊含的價值都足以稱“樓”。
同時,張德芳還有一個夢想是現實中的簡牘樓。
2007年,“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成立,甘肅的秦漢簡牘有了專門的保護機構。2012年,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成立,但是有簡無館,甘肅的秦漢簡牘依然躺在研究中心的倉庫里,沒有辦法向公眾直接展示。
“我們出書、建館,都是希望為甘肅簡牘不再束之高閣,可以為研究提供支持。”張德芳如是說。
現在他的簡牘樓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位于蘭州馬灘地區的甘肅簡牘博物館逐漸露出芳容,未來將成為新的文化地標,向公眾展示甘肅簡牘。
“其實研究才剛剛開始,甘肅簡牘出版發行只是基礎工作,有了這些公開資料,甘肅簡牘學春天即將到來。”張德芳闡述未來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布局,率先談到簡牘學研究。
在張德芳看來,簡牘最好的陳列是講故事,可是如何講好故事,其實只有吃透甘肅簡牘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講故事,不然故事亦是蒼白無力的。
相對傳統文物陳列來說,簡牘是文字,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串,才能讓參觀者感興趣,而藏在簡牘中的文字就是歷史的密碼,亦是故事的源泉。
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編號為T0114①:112A/B的簡,記載了龜茲王和夫人途經敦煌懸泉置時住宿情況,顯示龜茲王和夫人所居的堂屋在堂上放置有一個八尺臥床,床上有青黑色帷。讀懂簡牘,枯燥的人物設定瞬間生動,帷帳輕飄間,隱約可見龜茲王和夫人在懸泉置愜意享受的身影。
當然在簡牘的世界里還有外交、美食、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連追捕逃犯的通緝令都有保存,“為人黑色、肥、大頭、少發……長七尺四五寸。”甘肅簡牘博物館的一枚簡牘中,一個活脫脫的逃犯形象躍然紙上,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千年之后自己以這樣的方式留下惡名,簡直是“遺臭萬年”。
史書上可能記錄簡單甚至一筆帶過,但是簡牘記錄更生活化,就像講故事一樣生動有趣。這也是張德芳認為甘肅簡牘陳列要講好故事的原因。而從這一角度出發,簡牘上的歷史文字也會照進現實,比如尋找“一帶一路”源頭,這也是簡牘樓之大的體現。
尋找“一帶一路”的源泉
簡牘出土于驛站、關隘、邊塞、烽燧,是文書、是檔案、是關牒,是古人的生活。特別是漢簡,反映的是大漢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生活,詳細記錄的各個方面的人和事。
沿著古絲綢之路出發,一路出土的漢簡就是活著的文物,無聲保留了絲路記憶。懸泉置是官驛,居延是邊塞,這些地方出土的漢簡沿著古絲綢之路串起文化紐帶。
“這些簡牘反映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關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意義非常特殊。”張德芳認為,在簡牘中,古絲綢之路是鮮活的,是可以觸摸的。從張騫鑿空西域,架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商貿流通更加順暢,這些大漢故事以及西域故事都會在簡牘中留下印記。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帶來共享利益的時刻,知古借今非常重要。只有不忘來時路,才能走好腳下的路。
“2000多年前的漢簡里就播撒了友誼的種子,如今‘一帶一路’沿著友誼共贏的路繼續前行,讓交融在歷史中找到答案。”張德芳認為,這也是研究甘肅簡牘的時代價值。
所以,簡牘“樓”是個大課題,張德芳將繼續在簡牘樓里與古人對話,發掘一個時代的精神價值,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德芳簡介:
張德芳,甘肅簡牘博物館首任館長、西北師范大學簡牘學首席專家、簡牘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持整理出版《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懸泉漢簡(壹)》《天水放馬灘秦簡集釋》《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居延新簡集釋》《武威漢簡集釋》等,參與完成《中國簡牘集成》。撰有《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懸泉漢簡研究》等多部專著及論文160多篇。
- 2023-05-31微紀錄片《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日常生活的獨白
- 2023-04-11戲曲傳承路上的“追夢人”——記第六屆“感動平涼”誠實守信道德模范蒲虎勤
- 2023-03-21人物傳記《裴正學的醫路人生》捐贈儀式在武山縣舉行
- 2023-03-16【文化視點】葉舟:河西走廊是讀不完的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