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文化 >> 歷史珍聞

    【隴原印記】探尋隴原大地上的長城

    23-06-13 15:24 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編輯:劉姍

      原標題:【隴原印記】

      探尋隴原大地上的長城

      甘肅境內的明長城山丹段

      玉門境內的漢長城

      嘉峪關關城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胡楊

      大地蒼茫,長城如龍,匯集時空。

      長城是中國古代游牧和農耕的分界線,是氣候、物候的臨界線,是融合了中華民族血脈的感情線,以長城為中心的城堡、墩臺等軍事設施,如同一個巨大的輻射源,文化、文明不斷擴散,在沖突中包容,在包容中集聚力量。

      正是長城,把一個個封閉的文化歸攏、清理、整合為嶄新而具有強大活力的特色鮮明的文化圈。

      長城,是甘肅文明永恒的紀念碑。

      一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謫戍新疆伊犁的林則徐,被嘉峪關的雄偉壯麗所震撼,遂作《出嘉峪關感賦(二首)》。“東南誰比此關雄”“天下第一雄關”,準確描述了甘肅長城在中華文明中的歷史地位。

      甘肅地域狹長,是連接祖國內陸和西部邊疆的戰略要地,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交流要道,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歷代文人墨客以長城為內容寫下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

      反映鎮守邊關將士征戰生活的“塞下曲”、長城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和地位,成為萬世不朽之詩篇。漢武帝劉徹有“天馬徠兮從西極”之興嘆。隋煬帝楊廣對長城則是贊嘆不已,《飲馬長城窟行》一詩道出了筑長城之意義所在:“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宋朝釋文用短短二十言即說明秦長城之作用,其《悠悠萬里行》寫道:“秦既滅六國,驅民筑長城,長城三千里,將以艱胡兵。”唐代詩人岑參在邊關數年,對邊關將士守關征戰生活體會頗深,寫下了許多反映邊關將士征戰戍邊活動的詩歌,被后人譽為“邊塞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詩句勾畫出邊關壯美的風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之嘆,道出了多少離別之情。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寫盡古時邊關的凄涼與艱辛。而甘肅長城的歷史文化,更是中華長城文化的精髓。

      在甘肅,戰國秦長城墻體及兩側文化層堆積處和重要的障堡遺址中,所發現的戰國中晚期至秦末的實物,有力證實了遺存的真實性。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可信性。

      在甘肅,漢代長城考古發掘出的漢簡不僅數量多,而且大多都有明確的時代紀年,完全與文獻記載相吻合,有力印證了長城的真實性。甘肅漢代長城實體與漢簡文獻是甘肅漢代長城的重要標志,在全國首屈一指。

      漢王朝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保持著龐大的軍事建制,長城一線的墩、臺、堡,到處都是旌旗獵獵。與此同時,漢長城一帶的軍屯,也隨之轟轟烈烈地展開。軍屯的主要勞動力是士卒,他們一面從事農耕,一面戍守邊疆,“且耕且守”,但以農耕為主,居延漢簡記載有“田卒”“河渠卒”“牧士”等反映士卒勞動者分工的稱謂。屯田制度,使邊塞的游牧生活方式與內地的農耕生活方式相互促進與融合,引發了邊塞文化的革命。

      甘肅長城遺存主要有戰國秦和漢、明三代長城,甘肅境內現存長城總長度3654千米,占全國總長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二,其明長城1738千米,為全國之首。保存較好,時代特征明顯,防御體系完整,“因地制宜”特點突出,類型豐富,素有天然長城博物館之稱。甘肅長城分布在全省11個市(州)38個縣(區、市),從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直至公元17世紀的明朝末年,幾乎伴隨著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的興衰起落,囊括了墻體、關堡、壕塹、烽燧和自然天險等全部長城類型,包含有黃土夯筑、沙土堆筑、磚石砌筑、土石混合、沙石夾雜蘆葦或紅柳等各種構筑方式,在全面體現中國長城共性的同時,也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是我國土質長城的典型代表。

      二

      “不到長城非好漢”,昔日虎踞龍盤的長城是我國古代保境安民的軍事性工程,如今長城首要的軍事防御功能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世界性的旅游景點供人們懷古覽勝。

      在長城關隘、古城烽燧間感知歷史風云,在冰川雪峰、大漠戈壁上飽覽自然奇觀,在絲路印象、奇幻漂流中感受科技游樂的無窮魅力,文化旅游產業繼續延伸拓展。

      討賴河中的討賴河墩,是明代長城最西面的一個墩臺,有“長城第一墩”的名號,依托長城文化的底蘊,建起了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中華龍林”等景點,這些景點依傍著氣勢磅礴的討賴河大峽谷,河谷與景點相互襯托,有無盡的野趣,也有殺伐征戰的氣氛。

      “懸壁長城—黑山峽絲綢之路旅游景區”是嘉峪關一帶文化傳承所積累的精華展示。該景區位于嘉峪關市西北11公里處、峪泉鎮黃草營村附近,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以展現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為主題,兼顧西部風光山水的主要特征,處處精雕細刻,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風貌。景區內懸壁長城自身的獨特性體現著厚重的長城文化,黑山峽原始荒蠻的自然風貌和厚重的歷史感體現著博大的絲路文化,黑山巖畫的古老、多樣和神秘性,體現出這一地域深厚的文化背景……三者的結合,使這一景區,在西部旅游資源中的獨特價值得到充分挖掘。

      銘記長城歷史,弘揚長城文化,位于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內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正是以展示長城文化、長城歷史和長城學研究成果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氣勢恢宏,內容豐富,就像一本立體化的歷史書籍。

      不僅如此,在大漠紅日之下,一座偌大的邊塞關城橫亙在戈壁、沙漠之間,雄關高聳,箭樓巍然,戰旗獵獵,鼓角相聞,讓人剎那間夢回漢唐。這就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陽關景區。

      陽關,是甘肅長城文化旅游開發利用的典范。景區現存有古陽關遺址、陽關烽燧、陽關古道、壽昌城遺址、漢長城塞墻遺址、漢代渥洼池遺址、西土溝遺址、古墓葬群、古陶窯等漢代時期的眾多文物遺跡。景區內的陽關博物館依托古陽關星羅棋布的歷史遺跡和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館園結合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著古代邊關軍事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的遺跡,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景點,同時也成為西部重要的文化地標。館內館藏文物豐富,陳展風格新穎,系統地反映出漢唐時期敦煌及陽關的繁榮與變遷。整個建筑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極具大漢雄風。披掛著千年銅銹的銅馬、戰車、兵器,書寫著陳年舊事的敦煌漢簡,牽引著我們近距離地觸摸陽關。粗獷的造型、平直的屋頂、厚重的墻體。在質樸敦厚、雄渾大氣的建筑形象感召下,喚起人們對兩千多年前西部邊塞文化的歷史記憶。

      甘肅境內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一條名勝薈萃、古跡璀璨、風光壯美、風情濃郁的旅游景觀長廊。臨洮秦長城、瓜州漢長城、玉門漢長城、金塔漢長城,酒泉、張掖、金昌、武威、蘭州、白銀、臨夏等明長城遺址,平涼、慶陽戰國秦長城遺址等,宛如一串寶石鑲嵌在隴原大地上,綻放著奪目的光彩,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還有國家級旅游資源:臨澤明長城、永昌明長城、民勤明長城、古浪明長城、天祝明長城、景泰明長城、環縣戰國秦長城、華池戰國秦長城。

      特色鮮明的長城景觀帶,與多彩多姿的甘肅自然旅游資源交相輝映、有機融合,形成了“看長城必到甘肅”的旅游文化大格局。

      三

      挖掘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目前,甘肅正在扎實推進。

      甘肅境內長城遺址作為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長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甘肅河西走廊,始終存在一個軍事防御體系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的長城文化圈。河西走廊長城文化圈,正是在河西走廊五彩繽紛的自然地理和光輝燦爛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

      從西到東,敦煌的漢長城,陽關、玉門關;瓜州漢長城、玉門一帶漢長城,可謂中國漢長城分布最多,保存最好,種類齊全的地域;嘉峪關的明長城,雄偉壯麗,堪稱長城遺址的百科全書;山丹的漢明長城交匯、融合也是世界一大奇觀,被稱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肅北一帶的石包城;敦煌一帶的敦煌古城、河倉城、壽昌城;瓜州一帶的鎖陽城、破城子、六工城、橋灣城;玉門一帶的騸馬城、赤金堡;酒泉一帶的皇城;金塔一帶的大灣城、地灣城、肩水金關;高臺一帶的駱駝城、羅城;張掖一帶的黑水城;武威的涼州古城等;這些古城能夠串起泱泱古國的歷史。

      一條長城,可以把風俗、風物和具體的生活方式全部串聯起來。以嘉峪關為圓心,其周邊100公里的范圍之內,佛教寺廟、佛塔、石窟寺等佛教文化建筑及遺跡、遺物,長城地帶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像嘉峪關周邊的文殊寺、昌馬石窟、金塔寺等。自然景觀獨特,如懸堂寺、玉門丹霞地貌,玉門、金塔胡楊林,酒泉西漢勝跡等,串聯成為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帶。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和文明,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印記;時間和歷史,在這里刻寫了光輝的業績——其中,最為厚重的就是長城。隴原大地上的長城,或穿越戈壁沙漠,或跨越高山峻嶺,或逶迤草原冰川,或環繞河流綠洲……它偉岸不屈的身影,始終伴隨著先祖開拓的步伐,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史詩傳奇。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
    日韩爆乳一区二区无码|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无码伊人66久久大杳蕉网站谷歌|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高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无码H肉动漫在线观看麻豆| 少女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中文|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网| 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日韩少妇无码喷潮系列一二三|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