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韻甘肅】
城市的歷史記憶—蘭州握橋
馬智勇
漫步堤畔尋詩句,卻觀河橋入畫圖。
蘭州地處黃土梁峁和盆地、河谷階地三種地形之上,黃河穿城而過,發源于南北兩山中的溝汊細流多匯入黃河,故蘭州多橋。蘭州除了著名的“天下黃河第一橋” 黃河鐵橋外,頗有名的還有蘭州握橋。
蘭州握橋坐落于金天觀(今蘭州市工人文化宮)以東的雷壇河上。握橋因采用巨木由兩岸向河心錯落前伸,層層遞出增高,節節相銜,呈穹隆拱起的弓形,橋面上覆蓋有拱廊,起到重壓穩固橋面的作用,同時橋面亦可避風雨。在橋的東西兩端又各建有翼亭,恰似兩拳緊握,故稱“握橋”。遠觀整座橋呈弧形,且涂以紅色,猶如一道彩虹橫跨于雷壇河上,故又稱“虹橋”。茅以升稱蘭州握橋是“伸臂木梁橋的一個代表”。握橋也是極具甘肅特色的一座標志性建筑。
蘭州握橋東西兩端的翼亭,翹角飛檐,雕梁畫棟,橋的東翼亭有題匾為“空中鰲背”“彩虹”;西翼亭題匾為“天上慈航”“新月”。這幾塊匾額雖僅有兩字或四字,但對仗極為工整。非常惋惜的是這幾幅匾額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另外匾額為何人所寫,由于并無記載,所以這也成為蘭州文化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蘭州握橋是當時蘭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猶如一道彩虹,橫亙在雷壇河上。它西鄰華林山,山下有建于明代正統年間的九間樓。登臨握橋,北望可見黃河白馬浪滔滔東去,險關要隘——金城關傍河依山而建。近觀可見北園梨花白茫茫一片,風兒一吹,馨香一片。因此,握橋在舊時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匯聚之地。
入冬后,由于雷壇河上游海拔較高,氣候寒冷,河水結冰。到了春季,冰雪消融,阿干河就挾冰攜水順流而下,當水流穿越握橋時,因水霧氤氳,握橋縹緲在如煙似霧之中,仿佛仙境一般。這就是舊“蘭州八景”之一——“虹橋春漲”。當時人們稱雷壇河為浩門河,因此這一景觀又叫“浩門春漲”。古人就此景賦詩曰:“春橋春渡觀春花,春水春山春景佳。河漲春橋橋春漲,流沙過客客流沙。”
清代畫家何海樓就曾繪有一幅《虹橋春漲》圖,這也是他所繪的舊“蘭州八景”之中的一幅。何海樓,字映南,甘肅河州人,以裱畫為生,一生酷愛書畫創作,他的繪畫,筆意秀整,畫面渾厚,畫面上握橋橫亙,橋下水流湍急。何海樓還在畫面上端題詩一首:
“臥虹一道壓西津,聚影成橋畫里真。三月風光桃浪暖,泛槎誰是武陵人。”
此外,畫冊后還有楊思、水梓、裴建準、范振緒、張建、貴熏等隴上學者名人的題跋。
新中國成立前,著名“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來到蘭州,在參觀了握橋之后,他將握橋寫進了他的長篇小說《雁歸來》:“出門約有半里,走到了一道干河,這河床上雖是干的一滴水也沒有,但是河的形式,卻是顯然。在河的兩岸,高高拱起,架了一座上面有蓋頂、兩面有欄桿的木橋。這橋的樣子,活像小孩用牙牌做游戲,搭的空心橋一樣。橋身與‘河面’絕對不相聯結,乃是兩岸各伸出一截橋身;在這截橋身上,又堆疊向河心里伸出去。這樣的層層堆疊,層層向外伸,兩岸伸出去的橋身,在河中心凌空相就。”
呂斯百先生曾于20世紀30年代留學法國,專攻油畫?;貒螅c徐悲鴻先生一同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擔任教授、系主任。1950年他來到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創辦了美術系。1952年他利用工作之余,來到雷壇河邊,描繪了這座古老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握橋。
握橋橫亙于雷壇河上的身影被一些丹青高手繪成永恒,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早在20世紀40年代,教育部組成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考察團團長是留法學者王子云先生。該考察團開拓了我國藝術考古的先河,并以科學的視角和嚴謹的藝術手段,觸及絲路重鎮蘭州。1940年2月,王子云率十余人從四川成都出發,自洛陽和關中考察結束后,1942年3月到達蘭州。
在蘭州,王子云面對雷壇河上的握橋寫道:“先說西門外的渥(握)橋,它可以稱為西北地區著名木建橋梁之冠。橋是由一個大拱券構成,拱券全用木樁層層疊疊而成,結構非常巧妙。橋身是走廊式、上有覆頂,廊內左右上有明窗,下有坐欄,人們走在橋上,仿佛進入堂閣,可以坐下休息或眺望風景,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座‘藝術橋’。”這些對握橋的記載后來都收錄到他所著的《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一書。王子云本身就善于丹青,因此他還對握橋進行了臨摹寫生。
在20世紀,蘭州華隴煙草公司還生產了一種“握橋牌”煙標,這枚煙標是以蘭州握橋為主圖案,綠色的主圖案再現了當年的握橋,雖然這枚煙標已殘破,但能通過這枚煙標目睹握橋的風采已實屬不易了。
雷壇河上的握橋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因它奇特的造型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故而有了隴原大地一些模仿它而建造的握橋,如興隆山云龍握橋、渭源灞陵橋等,依然橫亙于河面,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游覽橋。
如今,蘭州握橋雖然不見了,但它卻存在于藝術家的作品中,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這座“藝術橋”依舊存于人們心中揮之不去……
- 2023-06-14天水——從伏羲女媧的傳說里走來
- 2023-06-13【隴原印記】探尋隴原大地上的長城
- 2023-06-06占據祁山要道,仇池國興旺的關竅所在
- 2023-05-25長圖|東漢先賢王符 慶陽走出的文化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