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近平的文化足跡】
嘉峪關長城: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根脈生生不息
新華社記者
祁連山下,河西走廊,巍巍雄關,浩氣蕩蕩。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察看關城并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他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它和附近的長城墻體、壕塹、關堡、烽火臺等共同構成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近年來,甘肅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價值,加強對長城文化內涵的闡釋,在保護基礎上傳承與創新,以時代精神賡續中華文脈。
登關城,感悟長城精神生生不息
嘉峪關關城是我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被列入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嘉峪關境內留存有長城墻體43.62千米,壕塹12.94千米,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49座。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嘉峪關關城考察時,拾階登上城樓,仔細察看關城布局。
只見城內有城、城外有墻、墻外有壕、層層設防、布局嚴密,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舉目遠眺,祁連山巔白雪皚皚,河西走廊綠意盎然。
總書記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今天,人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仰觀城樓,只見飛檐斗拱,“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大牌匾高懸城門之上,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拾階而上,放眼望去,長城在茫茫群山間蜿蜒前行。硝煙已散,嘶鳴不再。輕撫一磚一瓦,感受數百年前的雄渾氣勢延續至今。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何雙全說:“嘉峪關關城與它身后的萬里長城,不僅是一項軍事工程,更承載了數百年的歷史記憶,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們一同凝結成中國人民不斷創造新的偉大奇跡的動力源泉。”
關城腳下,坐落著我國第一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陳列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烽火臺造型的博物館主體建筑古樸而厚重,與古老雄關相互映襯。博物館內序廳墻壁正中,一幅220余平方米的大型油畫《長城萬里圖》,把我國東、中、西部的長城主要景觀濃縮其中,氣勢恢宏;以“中華之魂”為主題,2200多件(套)珍貴館藏隨著歷史脈絡次第鋪陳:鎮館之寶“長城工牌”佐證了長城分工段逐級承包的修筑模式;出土于玉門漢長城烽燧的木觚,通體漢隸212字,向人們訴說著歷史滄桑……
“長城歷史的跌宕沉浮在這里匯集,我從中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雄渾壯闊,不由自主地感到自豪。”來自蘭州的初中教師崔雅文在參觀關城和長城博物館后感慨道。
護文脈,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嘉峪關關城以北,黑山山脈綿延起伏。從高空俯瞰,一條黃色“巨龍”沿著山巔一路俯沖而下,與關城相互連接。這便是被人稱為倒掛懸臂的“懸臂長城”,是嘉峪關長城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數百年,其高大墻體、城垛仍巍然屹立在山巔。
長城巋然屹立,背后是文物遺產保護工作的創新發展,是一代又一代長城人的接力守護。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文化建設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守護好中華文脈。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長城飽經風雨侵蝕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及人為損害,墻體根部酥堿、墻面掏蝕凹進、表層夯土風化、裂隙等病害多發。
當前,“PS材料”(一種高模數的硅酸鉀溶液)墻體保護維修等多項技術的創新使用,使得長城文物筋骨健碩,容顏一新。
為了將不可再生的長城文物資源轉化為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據資源,甘肅多地文物部門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遙感測繪等技術,對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進行數據采集和三維重建,掌握長城局部遺產的變化趨勢。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主任許海軍說:“只有切實加大保護力度,賦予長城新的生命力,讓文化精髓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
數百年的“活歷史”在嘉峪關煥發新的生機。
近年來,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大力舉辦系列研學活動,并邀請長城專家學者走進校園。“小小一塊磚,構造一座城”等專題講座,讓長城文化知識入腦入心。
關城景區內,針對青少年組織的“我在嘉峪關修長城”“我在長城博物館修文物”“小小長城講解員”等研學活動,讓學生實地了解長城營建歷史,體悟長城文化精神。
“參加這些研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很多長城知識和英雄事跡。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守護好長城,講好長城文化故事。”嘉峪關市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仲帥丞告訴記者。
匯古今,包容統一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扼守河西走廊樞紐,嘉峪關關城靜靜矗立數百年。它曾閱盡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也曾見證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經由古絲綢之路的交融。
如今,華夏大地上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現代宜居之地,承載著不同民族共同的榮譽與夢想,迸發新的活力,走向更遠的未來。
關城景區內,以長城文化和邊塞英雄故事為藍本的中國首部長城史詩劇《天下雄關》正在盛大演出,張騫、霍去病、玄奘等絲路先賢、英雄的故事,讓觀眾產生跨時空的精神共鳴。
近年來,嘉峪關聚合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絲路文化等元素,打造新的長城文化IP,并和古老的關城形成了“一動一靜、一古一今、一新一舊”的文旅產業格局。
漫步景區,駝鈴清脆,馬蹄聲聲,回蕩于巍峨的城樓、蒼茫的戈壁,似從千百年前傳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中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繼續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保護好民族象征,傳承好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勛說,嘉峪關將立足守住長城文化精神根脈,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不斷探索和創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方式,以文化自信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記者向清凱 馬維坤 姜偉超 王銘禹 新華社蘭州7月9日電)
- 2023-07-10老蘭州的地產酒你還記得哪幾個?
- 2023-07-07“環西部火車游·經典絲路游”研學專列開行
- 2023-07-07跨越千年時空 共享文化盛宴——“辛棄疾學術研究高峰論壇”系列活動稼軒文化文藝匯演側記
- 2023-07-07舞劇《大夢敦煌》添彩蘭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