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貞伯:莫高窟的首位攝影師
在敦煌研究院許多公開的老照片下面都標注著“李貞伯拍攝”的字樣,李貞伯是誰?許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是陌生的,認識的也多停留于這是一位老攝影師罷了。然而,這位老攝影師其實有許多傳奇的人生經歷。
A
李貞伯1914年9月出生于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之稱的江西臨川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李宗瀚是清中期著名的書法家、金石學家和藏書家。父親李證剛是我國著名的佛學家及敦煌學文獻目錄首創者之一,曾執教于東北大學、清華大學。
李貞伯從小就一直跟隨父親生活在大學校園里,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他清高、淡然、執著的品格。
1938年,李貞伯在南京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后,考入了中央大學藝術系研究生,專攻花鳥畫。他的老師是當時與徐悲鴻、柳之谷并稱為畫壇“金陵三杰”的著名花鳥畫大師張書旂。良好的天賦和勤奮,再加名師指點,李貞伯的繪畫如魚得水,技藝提高可謂突飛猛進。1940年他的作品首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就有五幅國畫作品、五幅油畫作品入選。
李貞伯的父親李證剛和徐悲鴻是好朋友,兩家經常來往。徐悲鴻對比自己小近二十歲的李貞伯十分看好,經常當面贊評他的畫作。李貞伯也“近水樓臺先得月”,經常向徐悲鴻請教,兩人漸漸成了朋友加師生關系。
星期天有空暇,徐悲鴻常常會邀請李貞伯一塊喝茶聊天,一塊去公園休閑寫生。徐悲鴻先生還曾興致勃勃地為李貞伯的多幅畫作題款。
1945年,李貞伯在重慶舉辦了個人第一次畫展,展出國畫百余幅。他的這次畫展不同尋常,因為對門展廳辦展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畫家徐悲鴻。兩人幾乎是合在一塊辦展的。大畫家徐悲鴻就是這樣看重李貞伯的才藝的。
1948年李伯貞和妻子萬庚育結婚時,徐悲鴻做了他們的主婚人。并且當場潑墨揮毫,為兩位新人畫了一幅氣勢非凡的奔馬圖。
他們的婚禮辦得雖然很簡單,但藝術界名流大家都來祝賀。當時大家在一條紅絲絹上簽名書寫祝詞送給這對新人表示祝賀,上面有徐悲鴻、廖靜文、吳作人、蕭淑芳、李瑞年、李可染、李苦禪、王臨乙、董希文等文化界名流大家的親筆簽名,并且他們帶來自己的畫作作為賀禮。
1946年李貞伯應徐悲鴻先生的邀請,從重慶一同去北京接管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即中央美術學院),受聘為講師兼任學校出納主任。新中國成立后,徐悲鴻出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李貞伯隨原北平藝專并入中央美術學院,擔任講師。
李貞伯教學之余喜歡攝影,當然也為了拍攝繪畫寫生資料。那時候,照相機還是個“洋玩意”,他胸前時常掛個照相機,讓許多人很是羨慕。
1953年,北京建設著名的十大建筑的時候,抽調專業人才,在中央美院工作的李貞伯被推薦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模具組工作,擔任著名畫家李可染的助手,他勤奮工作,潛心鉆研,為李可染的藝術構思提供了不少參考資料。今天巍然屹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底座上,有著李貞伯的心血和汗水。
B
195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常書鴻所長來到北京,到文化部要人,而且特別說明要一個搞美術攝影的。文化部給常書鴻推薦了好幾個人,但那些人一聽要到大西北的敦煌,都不愿意去。文化部最后推薦了李貞伯,李貞伯對敦煌早有了解,敦煌對他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就這樣李貞伯丟掉了繪畫的本行,去搞并不精通的攝影工作,同時還把年輕的妻子、同樣是畫家的萬庚育從首都帶到了遙遠的敦煌。
解放初期,物資匱乏,百廢待興,遠離城鎮的莫高窟比其他地方的工作生活條件更為艱苦。李貞伯因陋就簡建起了攝影室——一架照相機,一間簡易暗室,一名工作人員(就是他自己)。他白天在洞窟拍攝,晚上在暗室沖洗、放大照片。那時李貞伯年富力強,不管盛暑嚴寒,春夏秋冬,整天扛著笨重的照相器材和蜈蚣梯在洞窟里忙碌著。
李貞伯先生是“半路出家”搞攝影的,他邊學邊干,在實踐中反復研究摸索,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木軌和反光板,用等距離拍攝接稿、用反光板多處布點采光等方法,解決了洞窟光線昏暗、巨幅壁畫拍攝出現透視偏差及洞窟有中心柱塑像難以拍攝等問題,成功拍攝了第61窟窟頂(面積為194.66平方米)。李貞伯的拍攝除了為莫高窟留下了大量珍貴洞窟資料外,還為莫高窟的美術工作者制作了大量幻燈片,極大地促進了敦煌藝術的研究臨摹工作。
李貞伯先生是個非常敬業的人,他每次拍攝前,都要用一個美術工作者特有的挑剔眼光,反復試角度,選構圖、布光線,一是為了獲得攝影的最佳效果,二是盡可能地節約膠卷。
李貞伯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主要拍攝出版了《敦煌壁畫集》《敦煌藝術小畫庫》12冊、《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圖案》《敦煌壁畫》《敦煌唐代藻井圖案》等圖書;拍攝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各個洞窟壁畫、塑像及保存現狀等影像資料,為建立石窟保護檔案之用;拍攝了1962年莫高窟加固工程施工記錄資料等。1961年李貞伯借調到新華社甘肅分社工作,他在全省各地拍攝以甘肅十年成就為主題的圖片,其中《祁連山下》選登在《中國畫報》。
敦煌人應該永遠不會忘記這位莫高窟攝影師的貢獻。他身背一副沉重的照相器材,每天在崖壁上爬上爬下,他拍遍了492個洞窟的壁畫彩塑,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記錄照片,而且將莫高窟的整個外景連接了起來。他除了拍莫高窟,還拍了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等遺址的原貌。
C
20世紀50年代初,李貞伯先生從繁華的首都北京來到地處荒漠的莫高窟,脫下了西裝,換上了布衣,過上了苦行僧般的日子。此后的種種艱難困苦,都沒使李貞伯選擇離開,他始終堅守在敦煌。
等到再度重新拿起相機時,李貞伯先生已是60多歲的人了,但他卻迸發出了更大的工作熱情,他決心要把荒廢了的十多年的時間搶回來。
這個時期李貞伯先生拍攝出版了《敦煌藝術小叢書》《敦煌》等圖書;與文物出版社合作拍攝《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本畫冊;與日本吉岡榮二郎拍攝出版《敦煌遺書書法選》《中國敦煌展》圖錄;與新華社合作拍攝莫高窟各時代壁畫、彩塑存檔照片1300張。1982年李貞伯拍攝的部分石窟藝術圖片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除此之外,李貞伯先生還為敦煌研究院美術所拍攝制作了大量壁畫臨摹起稿的幻燈片;為莫高窟建立石窟保護檔案、武威天梯山搬遷拍攝了許多圖片。
李貞伯先生和妻子萬庚育相惜、相知,攜手相伴共同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們在一起常常談論當年跟隨徐悲鴻先生學習工作的情景,談論自己的老師和同學,但談論最多的仍然是敦煌莫高窟。談壁畫、彩塑、構圖、敷色、線條……樂此不疲,好像依然徜徉在莫高窟的藝術殿堂里,神情是那么的陶醉,那么的滿足。
2004年,李貞伯先生在蘭州安然去世,享年90歲。
文/張自智
作者簡介:
張自智,現居敦煌。發表小說散文散見報刊,著有小說《敦煌,遠去的槍聲》《黑戈壁》等。電影劇本《石油師長》《關城燕鳴》獲甘肅優秀劇本獎。電視連續劇劇本《敦煌舊事》獲西部優秀劇本獎。電影劇本《秀水》獲青海優秀劇本獎。
- 2023-07-13《樊錦詩文集》出版發布 凝結60年學術研究成果
- 2023-07-13甘肅亮相2023黃河主題旅游海外推廣季
- 2023-07-12花兒“漫”出新天地
- 2023-07-12甘肅省兩部舞蹈作品參加第十四屆全國舞蹈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