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12日電 (楊亮)“嘉峪關境內長城主要是夯土墻體,保護存有難度,在風沙、雨水、凍融和急劇溫濕度變化等自然因素主導下,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堿、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等病害。”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近日說。
憑著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嘉峪關長城文物保護實現了從長城本體保護向本體和載體共同保護轉變,從看守保護向科技保護、研究保護轉變,從探索性修繕向依托科技數據精準保養維護轉變,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從建立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清單,到常態化開展文物安全培訓、消防安全及應急疏散演練;從建立“日常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科學保護”的長城保護工作模式,到開展全方位航拍數據采集工作;再從建立完善田野文物檔案,到有力有序推進文物保護工程和文化項目……嘉峪關在長城文物守土有責上下足了功夫。

圖為嘉峪關市東湖公園景區。嘉峪關融媒體中心供圖
“嘉峪關是文化標地,以后在修建各類基礎設施的時候,一定要避免破壞。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曉燕說。
這些年,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賦能作用,最大限度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對長城本體和賦存環境的危害,節省了人力,提升了效率。
其中,像風速儀、懸掛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裂縫監測儀、全站儀等科技設備已全部應用到對長城本體及賦存環境的日常監測。
“只有對長城所在地氣候、土質、植被、生物、人類活動等進行監測,綜合分析和評估文物保護賦存環境變化對其影響,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維護措施。”張斌說。
從源頭解決小毛病,防止小病生成大病,讓萬里長城“延年益壽”。以世界文化遺產嘉峪關關城為核心,嘉峪關充分利用地域內長城形態多樣、保護完好的優勢,爭取國家和省上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做好長城文物保護、歷史研究、文化挖掘、精神傳承等,讓嘉峪關長城以獨特的文化脈絡和體系在遼闊的西部大地繁衍生息、綿延發展。
“在游客兩個多小時的參觀過程中,我們既要讓他們知道長城是什么,長城的歷史是什么,還要讓他們知道長城的精神是什么,讓大家的旅行成為一次別開生面的長城教育的精神洗禮過程。”如今,這已經成為嘉峪關關城講解員的共識。
為更好地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弘揚民族精神,從2019年起,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便發起了成立全國長城保護聯盟的倡議。
在張斌看來,作為萬里長城西端起點的嘉峪關是國內長城最具鮮明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中華文明傳播和弘揚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其本身所負載的中華文明起源和文明社會形成的價值基因,也足以成為中國長城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代名詞。
從講好長城故事、嘉峪關故事,到號召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參與到長城文物保護的行列中來,嘉峪關傳承弘揚長城精神的每一個節拍都走得扎實、每一個腳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這些年,嘉峪關在凝練弘揚“長城精神”的實踐中,高度重視長城文化資源的研究與傳播,在城市建設中深度融入長城文化元素,創新舉辦系列文體文創活動,推動嘉峪關加快成為國內長城文化研究闡釋的高地。
當前,嘉峪關正統籌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工作,并深度加強與長城沿線地區交流協作,共同致力于中華文化認同性資源的開掘和熔鑄。
世界文化遺產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 2023-07-13何以中國丨一眼千年 數字藝術讓敦煌文物活起來
- 2023-07-13甘肅亮相2023黃河主題旅游海外推廣季
- 2023-07-13“2023絲綢之路周”推出敦煌主題大展
- 2023-07-13李貞伯:莫高窟的首位攝影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