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丁家閘十六國時期墓葬壁畫《天馬圖》
萬馬奔騰 (資料圖)
□ 劉進寶
考察絲綢之路史,不能不特別關注中原面對西北方向的文化交流通道。漢代鏡銘有所謂“宜西北萬里富昌長樂”文字,或許體現了西北方向的“萬里”行旅與當時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富有積極意義的關聯。
人們注意到,自漢武帝時代起,這條通道的文化作用,因具有神異特性的“天馬”得到突出的歷史顯現。“天馬”,成為體現漢代東西交通史主流動向的文化符號。這也是隨筆集《天馬來:早期絲路交通》借用“天馬”為書題的緣由。
“馬匹進入新疆”與周穆王“八駿”西行
中原面對西北方向,后來被稱作“絲綢之路”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通道,其實在張騫之前已經存在。遠古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從早期陶器、青銅器的器型和紋飾就可以發現有關跡象。西域地區海貝的流入和美玉的輸出,都是非常典型的事例。原產于西亞和中亞的一些畜產品,亦可能經由西域地區傳入中土。
嚴文明先生曾經總結新疆青銅時代以后的歷史文化演進。他說:“隨著匈奴文化和漢文化影響的加強,新疆各地文化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的作用也日益顯現出來。早先是西方的青銅文化帶來小麥、綿羊和冶金技術。不久又趕著馬匹進入新疆,繼續東進轉入甘肅等地;甘肅等地的粟和彩陶技術也傳入新疆,甚至遠播中亞。這種交互傳播的情況后來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述周穆王“周行天下”事。出于汲冢的《竹書紀年》也有關于周穆王西征的記載。今本《竹書紀年》卷下寫道:“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司馬遷在《史記》卷四三《趙世家》也記述:“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命駕八駿之乘”“造父為御”“馳驅千里”,以及“天子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等事跡,都可以理解為早期中西交通的見證。應當在西方馬匹進入新疆,繼續東進傳入甘肅等地之后,周穆王西行以“八駿”馳驅千里,實現了中原文化向西的傳播。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經萬里
《史記》卷二四《樂書》記載,漢武帝得到西域寶馬,曾經興致勃勃地為“天馬來”自作歌詩,歡呼這一盛事。漢武帝歌唱“天馬”的歌詩,《漢書》卷六《武帝紀》稱《天馬之歌》《西極天馬之歌》。《史記》卷二四《樂書》寫道:“(漢武帝)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據《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記載,“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等文句,顯示“天馬”可以作為遠域文化交往之象征的意義。
“天馬”來路的三個空間層次
漢武帝時代在“西北”方向尋求“神馬”,曾經有三種出自不同方位的良馬,先后被稱作“天馬”。起初“得神馬渥洼水中”說,屯田敦煌的中原人發現當地野馬形態有與內地馬種不同的“奇異者”,被稱作“神馬”“天馬”。隨后漢武帝接受張騫出使烏孫之后烏孫王所獻良馬,命名為“天馬”。后來又得到更為壯健的大宛國“汗血馬”,于是把烏孫馬改稱為“西極”,將大宛馬稱為“天馬”。
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標明,渥洼水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烏孫國中心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大宛國中心貴山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卡散賽。“天馬”所來的三處空間方位,逐次而西。看來,當時人所謂“神馬當從西北來”之“西北”,是有越來越遙遠的變化的。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王朝出軍擊破受匈奴控制的樓蘭和車師。此后,又以和親方式鞏固了和烏孫的聯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并取得“汗血馬”,漢武帝又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兩次西征,擴大了漢王朝在西域地區的影響力。
“天馬”“龍為友”
漢武帝對于“天馬”的歌頌,涉及行天之“龍”。《史記》卷二四《樂書》載錄《太一之歌》有“太一貢兮天馬下”“今安匹兮龍為友”句。《漢書》卷二二《禮樂志》作“今安匹,龍為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言天馬者乃神龍之類,今天馬已來,此龍必至之效也。”
名將馬援曾說:“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馬”與“龍”作為“行地”與“行天”體現最優異交通能力的物種相并列。這樣的意識應當產生于草原民族特別尊崇馬的理念基礎之上。秦人注重養馬。據《史記》卷五《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在他們的世界中,馬是最好的祭品,與“龍”有著某種神秘關系。
“天馬”的軍事史意義、交通史意義和文化史意義
馬政開發對于漢王朝軍力的增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漢與匈奴軍事對比的弱勢,首先表現在騎兵的戰斗力方面。中原人從草原得到好馬,是淵源悠久的民族交往形式。伯樂、九方堙為秦穆公求“天下之馬”的故事,書寫了中國古代養馬史重要的一頁,也可以看作漢武帝時代“天馬”追求的歷史先聲。
人們自然會注意到,“天馬”西來,所經行的正是張騫使團的路徑。當時,據說“殊方異物,四面而至”“賂遺贈送,萬里相奉”。新疆羅布泊地區出土漢代錦繡圖案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正體現了當時漢文化面對世界的雄闊與胸襟。“天馬”作為一種文化象征,既體現漢代中西交通取得歷史性進步的一種標志性符號,又體現著以英雄主義為主題的志向高遠、視界雄闊的時代精神。
“天馬徠,從西極”,對于中原社會的文化生活也有積極的作用。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展史》指出:漢代“具有藝術效果的雕塑品,許多被安置在都城長安的宮殿池苑之中。”“至于大型青銅動物雕塑,有武帝得大宛良馬后鑄造的銅馬,立于魯班門外,并更名為‘金馬門’。”來自西域的“西極馬”和“天馬”,對漢代造型藝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從漢武帝時代到東漢時期,“駿馬雕塑都一直以‘天馬’為摹寫對象,不論是陶塑、木雕還是青銅鑄制,也不論是出土于都城所在的西安、洛陽地區,還是河北、甘肅,乃至四川、廣西,駿馬造型都顯示出‘天馬’的特征,匹匹都塑造得體態矯健,生動傳神”。“天馬”以其俊逸雄奇,成為漢代文化風格的典型代表。
(《天馬來:早期絲路交通》,劉進寶主編,王子今著,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
- 2023-08-22【暢享絲路 遇見敦煌】關友惠——與敦煌結緣一生
- 2023-08-22【喜迎第六屆敦煌文博會】叩問千年敦煌的變與不變
- 2023-08-22甘肅肅南:藏式風情醉游人
- 2023-08-22甘肅省博驚艷“還原”元代蓮花形玻璃托盞 國寶級文物“藍蓮盞” 同款文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