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出發,沿天水郡、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郡縣,過玉門關,經車師、尉犁、龜茲、疏勒等地,最終到達大月氏藍氏城……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內的一張古代中國地圖上,一條西行路線格外醒目,這便是享譽中外的古絲綢之路。
公元前138年,漢使張騫奉命首次出使西域,隨后開辟了這條連接亞歐大陸的大動脈;2000多年后的2023年,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沿著當年古人的足跡,重走古絲綢之路。
車隊途經敦煌莫高窟采訪時,一段視頻資料的內容讓記者印象深刻:漫漫黃沙路,張騫率領出使西域的使團在躲避匈奴追擊的過程中遭遇沙塵暴,揚起的漫天黃沙讓使團迷失了方向,也吞噬了除張騫外所有的使團成員。在殘酷的自然環境面前,人類的脆弱與渺小一覽無余。
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車隊穿越新疆哈密大海道。新華社發(卓鵬 攝)
嚴苛的自然環境、落后的交通工具,張騫是如何在這條滿是危險的道路上“鑿空西域”?
“古時生產力還不發達,人們主要還是依山建鎮、逐水而居。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除了靠向導引路外,基本上是沿著這些古代城鎮與河流走向前進的,這也是他所率領的使團在路上不會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敦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曉峰說。
漫漫黃沙路。在古代,前往遙遠未知的西域路途中,如何能夠確保安全、準確地抵達目的地?
新疆阿爾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庫木庫里沙漠。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交通載具來說,相較于速度更快的駿馬,古人更愿意以騎乘駱駝,縱然出行速度相對緩慢,但步伐更沉穩、耐渴受熱性更好、可以負重更多行囊的特點,讓駱駝成為名副其實的“沙漠之舟”。
在今天,伴隨車輪滾滾,發動機轟鳴,采訪車隊搭乘長安汽車,在行駛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免受風沙、暴曬、極寒等極端自然天氣的侵襲,更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用數十天的時間完成古人耗費十余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征途。古絲綢之路的路況地形復雜多樣,極端天氣難以避免,古時旅途的每一程,都是考驗。而現在,我們馳騁在平順的高速路上,坐在智能化的座艙內,有輔助駕駛、有更安全的保障和更低的能耗,旅途已經成為一種享受。
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駕駛長安汽車穿越新疆哈密大海道。新華社發(卓鵬 攝)
茫茫戈壁灘,在西行的路上舉目望去,除了沙土便是荒漠。古人在前行過程中,如何確定前進的方向?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西漢劉安編撰的《淮南子》中的這段內容,說的便是人們在旅途中迷路,利用北極星便能找到方向的故事。在古時,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積累,觀察星象、分辨太陽位置等方法,成為古人在長途遠行過程中的導航方式之一。
在今天,導航系統日益發達,依靠手機等終端設備,人們不用在炎熱的烈日和寒冷的夜空下苦苦尋覓路,而只需在手機上簡單的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便可尋找到出行的更優解。
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使用高德地圖導航行進。新華社發(郭依格 攝)
“通過應用北斗系統定位技術,結合實時計算,人們可以清晰了解出行過程中的交通路況、沿途設施等,可以隨時進行導航路線規劃或調整。”采訪車隊隨行人員、高德產品經理任越說,近期高德地圖將上線國際地圖服務功能。
交通工具和導航系統的發展帶來的舒適、便捷和精確,是旅途出行的重要一環。但幫助人們在不同城市之間實現朝發夕至的愿景,更離不開如今四通八達、連片成線的高速公路建設。
從西安出發,采訪車隊沿途沿著銀昆高速、定武高速、柳敦高速、連霍高速等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不論車窗外是荒漠戈壁、草原湖泊,還是高山峽谷、丘陵溝壑,不論天氣是烈日當頭、炎熱暴曬,還是大雨連連、高寒濕冷,采訪車隊行駛的高速公路始終寬闊平坦、連綿不絕,助力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這只是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公路通車里程為535.4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17.73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里程為11.99萬公里。連片成網、縱橫通達,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
共行大道向未來。重走古絲綢之路,一路采訪,記者感慨于古人勇于探索的冒險精神和奮不顧身的堅韌品性,也感慨于當今不斷發展的科技制造和高質量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在新時代科技支撐和文明交流下,古絲綢之路將煥發出更多新的生機與活力。
- 2023-08-30【文物里的鎮原】崇玉巨人——大原遺址墓葬
- 2023-08-30河西走廊“新”發現 懸泉置遺址因何得名?探尋絲路上的生命之源
- 2023-08-30麥積山石窟文物修復師:三十八載修“佛”窟見證文保技術變遷
- 2023-08-30【喜迎第六屆敦煌文博會】河西走廊上的昌馬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