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秦州夾板舞
□祝賀
古時河水肆虐,沖進城區造成災害,秦州人用打夾板舞的方式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
每年正月初九,天水秦州民眾組成夾板隊伍,經由大城、中城、西關、伏羲城至玉泉觀進香,這便是一年一度的“朝山會”。當日,秦州城區萬人空巷,玉泉觀人流水泄不通。白天的廟會上,身著傳統服飾的夾板舞隊,在粗獷肅穆的民間器樂聲中,將整個廟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夾板舞的道具夾板,一般用兩條質地均勻的紅椿木制成,長約75厘米、寬6厘米、厚2.5厘米,板面上用彩漆繪有蘭彩帶圖案,上端用筋繩連接,纏穗挽彩,下端則可自由開合,可用雙手擊打。
表演隊伍以“架”(即一對)為單位,一“架”約50至60人不等。打夾板者至少24位,象征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寓意祈求四季風調雨順。
打夾板者清一色都是男性,最前方由一面繡著“朝山進香”的四方旗開路,兩側有大紅宮燈,大紅彩幡居中,兩邊一副對聯。緊接其后的是黃羅傘蓋,左右分別為飛龍旗與飛虎旗,后續有紅、黃、藍、白、青五色大旗。行進中,嗩吶、管子、笛笙聲不絕于耳,鑼、鼓、鈸、七星子等樂器打擊聲相伴應和。數十名身著青衣白云邊、腰系彩綢帶、頭結布巾的男子,手持云陽板,在各色彩旗引導下,從震耳欲聾的自制鐵炮聲中起步。所有人舉起夾板,邁開右腿,雙手持夾板左旋轉相擊起聲,再跨左腿,雙手持夾板右旋轉相擊起聲,隨后邁跨右腿左旋轉相擊起聲,最后左腿前邁,雙腿并攏,雙手持夾板居中。循環往復,三個旋轉動作均在鼓點節奏中完成。動作要求旋轉自如、彪悍雄壯,淋漓盡致展現秦人的粗獷豪放。其鼓點鏗鏘有力,音樂悠揚動聽,演員動作整齊劃一,頗有意味。列隊沿街行進表演中,擊打動作剛健瀟灑,樂聲清脆洪亮,舞步協調一致,神態嚴肅虔誠,聲勢浩大,十分壯觀。
秦州夾板由唐代拍板發展演化而來,民間稱作云陽板。宋元時期,夾板用于民間喜慶盛世和皇家莊嚴肅穆場合。1985年,在天水市麥積區南集宋墓出土的畫像磚中,有《男伎擊拍板圖》,圖中拍板與秦州早期夾板樣式基本相同。
清代以前,秦州人沿襲繼承了祖上打夾板的習俗,久盛不衰。這種習俗自清代、民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沿襲不斷。隨著天水對外開放、經濟增長、旅游業發展,“羲皇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蘊得以向國人展示,秦州夾板舞也現身伏羲文化旅游節及喜慶盛會,并多次赴蘭州等地參加匯演。
1985年,甘肅電視臺專門組織了夾板隊在秦州北山現場拍攝了專題片。20世紀80年代,經過老藝人不斷挖掘整理,夾板舞在藝術風格、舞姿技巧、隊列規模、音樂鼓點上有了改進和突破,相繼在國內外多家電視臺播出,反響熱烈。1991年,臺灣記者凌峰拍攝了《秦州夾板舞》專題片,在臺灣播出。1997年8月,地方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慶豐收夾板舞,在甘肅省首屆群眾藝術節大賽中獲得銀獎。
現代娛樂方式充斥人們的生活,逐漸代替了古老的民間舞蹈。由于缺乏經濟效益,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隨著時光流逝,傳承人有的去世,有的年事已高力不從心,古老藝術亟待培養下一代傳人。
- 2023-09-11【小隴畫報·211期】藏在“鬧市”的吐魯溝:山色隨景詩意濃 四季美景如畫卷
- 2023-09-042000多年前,一個敦煌小吏眼中的絲路盛景
- 2023-09-01雪山腳下的“90后”:守正創新草原音樂,還會跳敦煌舞
- 2023-08-30【中國民俗風 慶陽香包情】合水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