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山斗底山(鐵籠山)石窟
■斗底山(鐵籠山)石窟
□裴應東
斗底山,今稱鐵籠山,在距武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漳、武兩縣交界處,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這里重巖疊嶂、千峰競秀、谷深路險、遮蔽森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古代具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據明萬歷《寧遠志》記載:“斗底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其狀如斗,前代倚山立寨以避兵。今有古跡龍山、空禪、觀音三寺,有常住戶,地俱屬。”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籠山,古籍文獻、地方志書都稱其為斗底山,如《大明一統志》《清史稿》《甘肅通志》《鞏昌府志》、明萬歷《寧遠志》、清康熙《寧遠縣志》、清乾隆《寧遠縣志》等都稱其為斗底山。民國武山鄉賢李克明著《武山縣志初稿》,其載為:“鐵籠山,一名斗底山,縣西南七十里,高二百余丈,其形如斗,前代倚山結寨,山頂有石窖三眼,深約丈余。”這是迄今有關“斗底山”稱“鐵籠山”最早的文獻記載。
宋元時期隴右地區佛法復興,佛門介入,這里曾為鑿窟禮佛的圣地,榮顯一時。該石窟分布在鐵籠山主峰的南、中、北、東四面,共有窟龕4個,均為利用天然洞穴開鑿而成,彩塑佛像8尊,面積約300平方米。主峰向東的洞窟,為4個石窟中最大的一窟,洞深約10米,前寬約9米,后寬約4米。原有道教造像供奉其中,因時代久遠,窟內壁畫遭到破壞,塑像已不存在,為清代造像遺存。
堡子坪右邊的大殿是釋迦牟尼佛堂,始建于宋代,可惜已毀于戰爭?,F有的大殿,由明末清初重建而成,飛檐斗拱、氣勢非凡,依然莊嚴清凈。大殿坐西朝東,佛閣方正,佛祖居中,左為文殊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和善低眉,雙目微睜,莊嚴肅穆。在殿堂左右兩側各有九尊塑像,他們或坐或立,形態各異,即為十八羅漢。
斗底山是武山西境屏障,漳縣東土關隘,是古戰場、古文化的豐碑。清康熙《岷州衛志》載:“斗底山在貴清山之北,鴻門寨之南,鴻門寨河出其北,趙家坪河出其西。三國蜀漢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維依曲山筑二城,曰曲城,以逼南安、狄道、臨洮三郡。伎牙門將茍安守之。”斗底山兼具華山之險、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似一幅鐘靈毓秀的山水丹青,更是炎炎夏日的避暑勝地。
?。ㄌ焖請螅?/p>
- 2023-08-30"西出陽關"的不僅有使者和商隊 還留下許多名人的足跡
- 2023-09-19兩張民國老照片首次披露 看看舊時蘭州山水長啥樣
- 2023-09-19古時候涼州風景有多"攢勁"?地方志中這幾首詩美翻了
- 2023-09-18甘肅張掖“外星谷”:絲綢之路上的秘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