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窯街的白瓷孩兒枕
枕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具之一,古往今來品種繁多,質地各異,中國有“高枕而臥,高枕無憂”的成語。行者途中,以石為枕,胳膊作枕,有枕睡覺安穩。
瓷枕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自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間,在我國各地曾經普遍的使用。瓷枕有長方、橢圓、孩童、虎形等。
北宋定窯孩兒瓷枕,高15.6厘米,寬20.8厘米。瓷孩兒仰睡于臥墊褥上兩腿蜷曲,左手作枕,右手執一大可覆身的蓮葉作枕面,其安詳入睡的形態,傳情雅趣。定窯還有一件宋人孩兒瓷枕最為出名,高18.3厘米,長30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整體造型為一俯臥姿態的兒童,巧妙地借小孩背為枕面,自然而貼切,孩子的神情動態和表情,刻畫得相當細膩。質地潔白,釉色如玉。
據《天工開物》載:“平涼華亭為明代隴上窯所在地,燒制青釉瓷。”窯街生產陶瓷已有600年。亦為青釉瓷產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原及沿海部分地區相繼淪陷,江西、湖南、山西等地區的瓷工業西遷,民國三十年(1941年)六月,甘肅水泥公司也在蘭州成立,并在窯街正式生產。是年,甘肅水泥公司在窯街還建起了第一座白瓷窯,從外地購進制瓷設備,到連城采集石英,開始生產白瓷。燒制的品種有頭號壺、二號壺、三號壺、酒葫蘆、盤、瓶等,產品高達4萬多件,這是窯街第一次生產白瓷,消息傳到陶瓷古鎮窯街匠人們的耳朵里,他們組織人去參觀學習。
后來這個廠因原料進不來停業。雖然甘肅水泥公司不生產白瓷了,但給窯街的本地人提供了寶貴經驗,打開了生產白瓷之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九日,永登縣政府籌資200萬元,在窯街建成民生瓷廠,有工人50名,有成型、水篩、匣缽、原料、干燥、粉碎、烘干,燒成8個車間,還有燒窯室、試驗室、石英燒成室等。主要生產白瓷產品,是年九月二十日開始生產,燒出壺、杯、碗、筆筒、硯臺等白瓷產品,年產量達10萬件。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除官辦外,私人白瓷作坊興起,他們不僅在本地采集螢石、石英,還從蘭州運來日本生產的鈷顏料(石藍)。當時匠工、畫工聚集一起制的制、畫的畫,辦的紅火,年產約3000件,有名匠50多人,他們互相學習,互相比賽,互相競爭,做工精細,畫面優美,有50厘米高的大白瓷花瓶,十幾厘米高的熏爐、羅漢、觀世音菩薩、大筆洗、小帽盒、筆筒、墨盒等,這些白瓷物品,至今仍存,孩兒枕就是這個時期做成的,白瓷業達到了高峰期。據1948年1月,甘肅省工會統計,窯街有生產白瓷的工廠32家。
筆者受紅古區政協文史資料辦之托,已編撰《窯街陶瓷史話》5年多了,一次,我到朋友李鴻發家,調查窯街白瓷珍品實物,李鴻發說:“他見過一件娃娃枕頭。”我問:“在哪兒?”他即帶我走出了窯街何家巷口,進了對門何珍之屋,主人從門背后取出時,已落滿塵土,經用抹布一擦,一件又白又胖的孩兒枕出現在我眼前,當時我很興奮,追問了一句:“這孩兒枕誰制做的?”主人答道:“窯街白瓷藝人韋禎做的。”于是筆者拍了黑白照,1993年9月6日刊登在《蘭州晚報》頭版。
這件白瓷孩兒枕全長32厘米,高11厘米,肩寬13厘米,呈臥式狀,全身潔白,質輕釉亮,只有個別地方略有麻點。瓷孩雙手交叉緊貼胸前,頭大耳垂,地閣方圓,滿面笑盈,形態逼真,胸部有魚戲蓮花圖案,畫面優美,一條兜肚帶環繞腰間,頭頂有一進水小孔。至夏日在頂部口灌于清水,頭落于枕更加清涼。它不同于別的孩兒枕,實體沉重,是浮雕制成,而窯街瓷孩兒枕中空,既省料,又盛水,一舉兩得,也屬于環保型,雙手托體,體輕如瓶,工藝絕妙。
過了一個時期,筆者去韋禎家尋訪這件孩兒枕的制做經過。韋禎老人已年近八十,耳聰目明,他承認是他本人在1946年制的,他還告訴筆者:“民國年間曾適量生產過黑瓷孩兒枕,1944年才開始生產白瓷孩兒枕,”筆者再未問細節而歸,但根據韋禎老人的所述,以及白瓷孩兒收藏主人家介紹,已經肯定,白瓷孩兒枕是屬于窯街產品。而且窯街生產白瓷是蘭州市最早的地方,1996年6月11日《蘭州晚報》登載“永登縣窯街區瓷器手工業……等成型方法做成以碗、缽、盤、茶具、酒器、大小花瓶、魚缸、孩兒枕、鼻煙壺、筆筒、印色盒,玩具等。”其文中也提到過“孩兒枕”之名。
半年后,窯街有位魯琴香女士,告訴筆者,她本家也是窯街的老窯戶,現藏一件黑瓷孩兒枕,在她的帶領下,在下窯村巷內找到了主人家,當女主人家從衣柜里取出時,只見孩兒枕全身圓潤,天庭飽滿,釉似黑緞,明亮如鏡。她還說:“家里原還有一件虎皮色孩兒枕,曾不慎掉地打碎被棄。
黑瓷孩兒枕這在全國也是非常罕見的。
這件黑瓷孩兒枕,其規格與白瓷孩兒枕同樣,這分明就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窯街陶瓷廠有位老藝人,名叫李天福,生于1931年,在他17歲時,去青海偶爾在一位來自江西藝人手里學得模型技術,他后來成為八級模型師。李天福與筆者常有來往,一次他來我家,我向他求教孩兒枕的生產過程,他說孩兒枕是窯街人做的無疑,當年他也見過,就是現在他也能制出來,我說:“那就好”。于是我即取出這件黑瓷孩兒枕照片,交給了他。他爽快地答應了要做。期間,窯街陶瓷廠仍有7個大窯,李天福把燒孩兒枕的情況,向廠長苗世華作了匯報。經他們商量后,李天福在自己居住的獨院中先建了一座長2米,高1米多的小爐窯,進行試制。他很快制出孩兒枕的模型,此模具臥式狀分上半身、下半身,頭部也分上下。內外壁細潤光潔,我見到模型后經過觀察才明白,原來窯街的瓷孩兒枕,是用此法制出的,他將分別倒出半身泥坯,上下扣合,合縫處加一細泥條進行粘接修飾后,天衣無縫。晾干上釉,其釉料是一種很普通的黃土,盛于缸內,滲水,用木棒攪成糊狀,沾滿全身,待干,入窯內從低溫至高,連續燒7天,最高溫度達到1300多度,經化學變化,產生奇跡,窯變為烏黑發亮的瓷釉。
期間,我滿懷希望,每天去看一趟,7天后6件黑釉孩兒枕已出窯了,細一看,讓我有點失望,孩兒枕是燒成了,但臉部出現異樣,缺乏那種兒童的“天真憨態”相,我對李師說:“其他部位都燒成了,就是臉部稍走了點樣。”他笑著說:“若有原實物坯子做公模,再用公模復制母模,這樣一點也不會走樣。”經他這么一說,我也了解到看圖制模是不行的,總有些差別。過了兩個月,我到苗世華住的樓房上去送書,在他的柜頂上排放著燒成的那6件孩兒枕。
通過這次仿制黑瓷孩兒枕實事,足以證明窯街的白瓷孩兒枕是本地人用模型制出來的,充分說明熟能生巧,久出高藝。
1992年蘭州電瓷廠(廠址窯街)從西安引進一種黑陶工藝品,它的坯料不是高嶺土,而是紅粘土,其溫度只有1000度,可以燒成型。窯街成立了黑陶工藝品車間。當初有十幾人專做黑陶工藝品,品種達40多種。
2005年間,我給黑陶工藝大師王金明打電話求他仿制一件仿宋瓷孩兒枕。幾天后,王金明浮雕出一件孩兒枕,外體紅色,體長40厘米,高18厘米,經燒制后,其照也選入《窯街陶瓷史話》書中,這件仿宋瓷孩兒枕掂重如石,王金明大師的浮雕手藝不凡,形態逼真。
潘大壽 文/圖
- 2023-10-08文明印記——中國珍貴文物影像志丨守護“中國色彩”——探秘秦始皇陵彩色兵馬俑修復
- 2023-09-19秦詔版: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文字見證
- 2023-09-19中國最早“紫禁城” 出現在5000年前的甘肅
- 2023-09-12【尋跡絲路】相約省博 感受犍陀羅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