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門之前的孔子雕像
□劉小雷
天水,古稱秦州,所以天水的孔廟又被稱為“秦州文廟”。這座孔廟的恢弘氣勢,曾經是天水各縣文廟之冠。
典型的天水古建美感十足
在仿古的文玩、字畫背后,我們看到了一座器宇軒昂的大殿隱隱露出飛檐,從旁邊的小巷沿圍墻迂回到正門,發現正是記者要尋找的秦州文廟。
與紀信祠里善男信女絡繹于途、香燭煙氣彌漫不同的是,秦州文廟卻是一派靜穆、清雅的感覺。
多年前,記者曾有幸拜謁了國寶級文物單位秦安文廟,對于“廟學制”的文廟布局已有所了解,文廟即孔廟,天下的孔廟大同小異,主要可以分為前廟后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等形式。
秦安文廟分前后院,前院落中的主建筑為崇圣祠。后院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兩廂位于大成殿左右兩側兩排長廊式的建筑,稱為東、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哲及儒家學派著名人物的地方。
那么,秦州文廟會是相同的形制嗎?
在秦州文廟正門,記者首先看到了欞星門,往里看,一尊孔子的石雕栩栩如生,立于戟門之前,他雙手抱胸、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向人們傳遞著他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想。
會心一笑。欞星門,這完全是文廟的標配式的牌樓。它居于整個文廟的中軸線上。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皇帝祭天時,要先祭欞星。袁枚在《隨園隨筆》中說:“后人以漢靈星祈年,與孔廟無涉,又見門形為窗靈,遂改為欞。”在宋代,文廟修欞星門,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穿過欞星門,進入文廟院中,一棵國槐、兩棵側柏枝繁葉茂,散發著森森的清香。它們皆蒼勁有力,如同老龍升騰。
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文廟現存的規模已經很小了,古建也僅僅剩下戟門和大成殿兩處。
所謂戟門,就是在門前樹有戟一類的兵器,以表示這是官署,一般在古時州學所在地,同時也是學宮,即主管教育和考試的官署,所以在它的門前立戟,以示尊貴。
那座大成殿沒有了諸多樓臺亭閣的簇擁,如同一個帝王空自臨朝,雖失勢,但威嚴還在: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它的通長大約25米,進深五間,通寬近20米,重檐歇山頂,戟門面闊三間懸山頂……典型的天水古建,靜靜欣賞,美感十足。
秦州文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
秦州文廟其他的建筑為何沒有保留下來呢?
按照清乾隆年間秦州知州費廷珍編修的《直隸秦州新志》載:“文廟在城內西南隅,上為大成殿,左為崇圣宮,臺下東西兩廡各九間,前為戟門,門外左名宦祠,右鄉賢祠,中為泮池,前為欞星門,外東西二門相對,門外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坊。相傳元代大德六年教諭粱公弼始創。”
專家們考證,從元大德六年始建至1925年的600多年間,文廟先后維修了10次。20世紀50年代,文廟尚存大成殿、東西廡殿、戟門、西學宮、鄉賢祠、名宦祠、崇圣宮、明倫堂、藏經閣等主體建筑。10年之后,拆除了文廟東面的名宦祠、崇圣宮、明倫堂、藏經閣等建筑。20世紀90年代初期,舊城改造拆除了文廟西面的西學宮、鄉賢祠及老師的宿舍等附屬建筑,新建文廟商場。2004年,維修文廟和整治周邊環境時,拆除了文廟的東西廡殿和大成殿東側的一棟附屬建筑,以及戟門東邊的一些古建筑。
《直隸秦州新志》下判語認定秦州文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就一定準確嗎?
在文廟維修工程開始不久,施工方在落架大成殿的過程中,在大成殿東山墻內發現了兩面銅鏡。其中一面銅鏡鑄有紀年銘文:“承安三年上元日,陜西東運司官造,監造錄事任(花押),提控運使高監造”;另一面銅鏡無字無款,但鑄有雙魚太極圖紋飾。在山墻內放置兩面銅鏡,且有明確紀年和陜西東運司監造的文字內容,可以推測這兩面銅鏡可能是在承安三年修建文廟時專門放置的。承安三年,為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如果文廟是承安三年時修建的,那就比元大德六年(1302年)早了104年。《秦州志》所記載的文廟始建年代就得改寫了。
前文說到文廟的“廟學制”,始作俑者應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630年)下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凸顯了普及地方孔廟的官方意旨。原則上百姓不得任立孔廟,且祀禮位列國家大典,亦反映了孔廟的政治權威性。孔廟建筑于學校,明確了二者并立的不可分割,即所謂“廟學制”的真正確定和推行,如《唐六典》載國子監“廟干”職責為“掌灑掃學廟”,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載“灑掃有廟干”,韓愈《處州孔子廟碑》載“惟此廟學”等,均將廟、學相提并論。宋時“廟學”的使用頻率已頗高,入元后更出現了收錄窩闊臺至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年)與之相關的奏章專輯——《廟學典禮》,證之已明確制度化;誠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所言:“講學道義,貴近廟庭。”
到了清末,全國上下已遍布1560余座孔廟,秦州文廟自是其中之一。孔廟的象征意義、祀典活動及建筑配置等,與城市的管理運作、空間組織及日常生活等復雜系統有著密切關聯。
天水從來都是人文興盛之地
說到文廟的選址,古人認為,若背靠主山,面對案山,必然科甲發達。
案山之形,是指名堂前面的矮山,就像前面的辦公桌一樣,如同桌案,叫案山,比如幾案、筆架、三臺、三峰、天馬、文筆、文峰等都是絕妙形狀。即使所選地址無上述地理形狀,亦可采用人工方法增加類似筆鋒形狀的突出點,或是建塔或閣,如文峰塔或者魁星閣等,有各種多樣繁復的借用形式,唯一的目的就是寄希望本地文運亨通,文人多入仕途。這些建筑或景觀,共同編織了覆蓋于城市肌體的教化之網。
而秦州文廟的孔子塑像,立于山字形的基石之上,是不是也隱含案山的講究呢?
與此說法暗合的是,天水從來都是人文興盛之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來自秦國的就有三位:秦祖、壤駟赤、石作蜀。三人都是秦州人,聽聞夫子山東曲阜聚徒講學,千里迢迢,去孔子門下求學,后榮膺為七十二賢中的第四十、四十四、四十六位,被孔子贊譽為“授業身通者”之“異能之士”。他們學成返鄉,宣傳儒家學說,淳教化,易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風范遺澤。于是后人統稱“鄉賢”,皆從祀文廟。
秦漢以后,天水人才之多,更是稱盛于隴右。隨意列舉幾位,如東漢時的隱士姜岐,守道隱居,廣收門徒,教授者滿天下,有趣的是他還被后人敬為養蜂業的鼻祖;辭賦家趙壹,一生著述賦、頌、箴、書論、雜文共16篇,集成《趙壹集》2卷;祖輩六代研究經學的郭荷、精通《周易》的楊柯,從學者百人。戰亂中避居隴右的《春秋》學大家開封人鄭興、專治古文尚書的茂陵人杜林、史學家班固的父親班彪……他們在天水講學多年,促進了當地儒學的興盛,培養出一批人才。后世天水的文化名士更是不勝枚舉。
如今行走在文廟的學府街上,仍然感覺文廟就像是矗立在當代人心目中的一部博大而精深的古書。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汲取著它的微言大義,它的每一處都散發著恢弘而醇厚的思想,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也是拜謁和崇尚圣哲的教育基地。
- 2023-10-08清代以來河西地區 水事糾紛和水規制度
- 2023-09-19隱身荒漠的北涼故都駱駝城 千年前和古南京同名
- 2023-09-19甘肅之于中華文明有多重要?西夏這些遠古印記告訴你
- 2023-08-22作為絲路上最豪華的交通工具 "天馬"是如何進入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