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取涼州
黨項族是我國最為古老的一個少數民族羌族的支系。魏晉時期居于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地區,以游牧為生,部落眾多,互不統屬。后來黨項族拓跋部勢力逐漸強盛,在貞觀年間歸附唐朝,被封為西戎州都督,賜李姓,駐松州(今四川松潘)。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后,不斷向東擴張,黨項族被迫向內地遷徙,在今甘肅南部、寧夏和陜西北部一帶落腳。唐中和元年(881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夏(今陜西橫山縣西)、銀(今陜西米脂縣西北)、綏(今陜西綏德縣)、宥(陜西靖邊縣)、靜(寧夏永寧縣)五州之地,治所設在夏州。拓跋貴族在轄境內征收賦稅,任命官吏,“雖未稱國,而王其土,”開始了事實上的地方割據。
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借鑒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亂國的教訓,收回黨項夏州政權占領的五州之地,并強制黨項貴族全部遷居內地。此舉引起黨項首領李繼遷的不滿,他率領家族親信數十人逃出銀州,來到黨項族聚居的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北),糾合部族,公然打出抗宋的旗幟。在與宋朝征戰的二十多年里,李繼遷勢力逐漸強大,不但奪得了失去的五州之地,又在宋咸平五年(1002年),奪取了宋朝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改為西平府,建立黨項政權新的統治中心。此后,野心勃勃的李繼遷將“畜牧甲天下”的涼州視為下一個進攻目標。
涼州是河西走廊的東大門,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地理形勝,自然條件優越。南部祁連山脈高大險峻,易守難攻。發源于祁連山冰雪融水的石羊河流域諸河流,呈扇形分布,河流經過的地方,形成了祁連山北麓的森林草原、河谷的綠洲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豐茂,是天然的好牧場。
安史之亂后,包括涼州在內的河西地區陷于吐蕃的統治,時間長達一百年之久。從張議朝起義收復失地,到西夏完全占領河西走廊,又是一百七十多年,期間涼州六谷部、回鶻、黨項等政權,在這里征戰角逐,河西地區長期與中原隔絕。張議朝收復河西后,經過了短暫的治理,河西重又成為六谷吐蕃的牧場。北宋建立后,雖然在涼州設西涼府,但并未進行過實質性的管理,政權依然控制在六谷吐蕃和折逋氏家族手中。宋至道元年(995年),在吐蕃首領的請求下,北宋朝廷派丁惟清任涼州知府。至道二年,李繼遷劫掠涼州,被知府丁惟清與涼州吐蕃首領折逋喻龍波打退。
咸平四年(1001年),李繼遷遣使誘降勢力最強的涼州六谷吐蕃首領潘羅支,未果。咸平六年(1003年)冬十月,李繼遷用聲東擊西之計,揚言攻甘肅環縣,暗中移兵,攻占涼州,殺死知府丁惟清,驅趕居民于城外,盡取府庫物資運回西平府。潘羅支見涼州城破,詐降李繼遷,暗中聯合六谷與者龍族數萬兵力,突然攻擊,繼遷大敗,中箭而亡。
宋景德元年(1004年),23歲的李德明繼位,他是一位頗具韜略的國王。繼位之初即派兵與潘羅支內部的黨項族里應外合,攻殺潘羅支,報了殺父之仇,并乘勝將潘羅支弟弟斯鐸督占領的涼州收回。又借“兵復西涼,國威已振”機會向宋朝稱臣納貢,保持與宋朝的友好往來。宋朝每年賜給他白銀萬兩,絹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還允許他在宋夏邊境開設市場,發展貿易。德明稱臣后不但沒有遭受損失,反而換來宋朝大量財物,勢力更加壯大,開始集中力量向西部開拓。
李德明取得涼州不久,即被回鶻攻占。此后二十多年,德明與回鶻展開了對涼州的爭奪戰,幾番易手,皆敗于回鶻。德明見涼州不易得,于是改變策略,先出兵攻下甘州(今張掖)和沙州(今敦煌),切斷回鶻增援。回鶻首領孤立無援,勢不能抗,率部歸附德明。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德明最終從回鶻手中奪回了涼州。
確立輔郡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元昊繼位,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少數民族皇帝。史料稱之“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學,通蕃漢文。”24歲時,奉父命率兵攻打回鶻,奪取甘州,切斷中西交通。又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突襲涼州,失去支援的回鶻勢力孤單,寡不敵眾,率部歸降。奪取了甘州、涼州,元昊控扼了中西交通,又相繼攻占瓜(今安西縣)、沙、肅(今酒泉縣西)三州,占領了整個河西走廊,為西夏王朝的正式建立奠定了版圖基礎。“德明立國興靈,不得西涼,則酒泉、敦煌諸郡勢不能通,”“得西涼則靈州之根固。”自此,涼州成為西夏西部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
元昊英勇善戰有智謀,很受父親李德明的賞識。他被封為太子后,常勸父親改變對宋稱臣的做法,建立獨立政權。他常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何錦綺為?”繼位后立即著手改革,仿照北宋制度建立官制,立文武班。完善兵制設十二監軍司,更定禮樂服飾,確定封建等級關系,創制西夏文字發展民族文化。
李元昊的改革,揭開了黨項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夏廣運二年(1036年),元昊分西夏為左、右廂,在全國境內的各個軍事要塞,設置十二監軍司,駐重兵守衛;在涼州設立的右廂朝順軍司,負責管理西夏西部地區的各監軍司;又升涼州為西涼府,地位僅次于首都興慶府,確立涼州西夏輔郡的地位。黨項西夏一直青睞涼州,不僅因為涼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引了西夏少數民族,更為重要的是,在黨項人的傳說故事中,涼州是他們的祖先發跡的地方。從西夏建立伊始,涼州便開始了作為西夏陪都的歷史,直到西夏滅亡。
一切準備就緒,元昊接連對北宋和遼用兵,開拓疆土,擴大勢力。在與北宋和遼的幾次大的戰役中,西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宋、遼被迫議和,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并每年賞賜給西夏大量的白銀、茶葉、絲綢等物品。西夏通過戰爭,不但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和經濟上的紅利,而且疆域迅速擴大,“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占據今天寧夏的全部、內蒙古、甘肅、陜西、青海的部分地區,先后與宋、遼、金鼎足而立,發展成為西北地區較為強盛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割據政權。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不久,李元昊就率領皇族大臣前往西涼府祭祀祖先。
蒙古滅西夏
元昊之后,西夏進入母黨專權的特殊歷史時期。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三位皇帝均為幼年繼位,政權掌握在以皇太后和母舅為首的母黨手中,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此期間統治者對外窮兵黷武,內部權力斗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直到夏永安二年(1099年),在遼國的幫助下,專權的梁太后被鳩殺,崇宗李乾順親自執政,西夏的發展才逐步走向正常。
崇宗乾順和其后的仁宗李仁孝是西夏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他們二人執政時間加起來長達百年有余。在位期間,西夏與宋、遼兩國大體上保持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兩位皇帝都崇尚儒學,著力吸收和借鑒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和傳統文化,發展經濟,振興民族文化,扶持弘揚佛教,西夏出現了中興盛世局面,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佛教發展,都達到了高峰。
西夏末期,皇室內部政變頻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西夏與金的關系破裂,相互征戰,經濟凋敝。內憂外患的西夏,國力衰微,政權岌岌可危。蒙古在漠北高原崛起后,迅速南下擴張,西夏成為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從公元1205年到1227年的22年時間里,蒙古軍隊六次攻伐西夏。光定七年(1217年),蒙古軍隊圍攻西夏首都中興府,神宗李遵頊命令太子李德旺據守,自己逃往西涼府避難,并遣使請降,蒙古兵退后,方才返回首都。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蒙古軍圍攻西涼府,守將斡扎簀率領軍民拼死抵抗,最后力屈而降。至此,涼州為蒙元政權統治。
蒙古軍隊六伐西夏,每次都遭到守軍的殊死抵抗,惱羞成怒的蒙古軍隊在攻下西夏城池后,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百姓生靈涂炭,哀鴻遍野。西夏這個曾經在西北大地上強盛了近二百年的民族,迅速消亡,歷史湮滅,文化散佚,西夏文字也成為無人能識的死文字。直到清代武威學者張澍在大云寺發現西夏碑,人們才開始了解西夏、研究西夏。
(本文節選自《武威歷史文化研究》一書)
(涼州文化研究公眾號)
- 2023-11-14蘭州謎壇“掌門人” 如何解出“史上最難”一字燈謎
- 2023-11-10食在懸泉——甘肅簡牘里的兔子
- 2023-11-09敦煌壁畫中的粟特商隊長什么樣?
- 2023-11-07【暢游隴原】永固古城逾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