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水寶藏·品鑒】三獸足單耳紅陶罐:陶醉了四千年
□何喜田
歷史的深處,是一片繁復的畫卷。彩陶之美,絢爛如花。天水寶藏——三獸足單耳紅陶罐,讓我們一起品鑒一只陶醉了4000余年的國家一級文物……
深秋的黃綠中,天水市秦州區的王家窯村靜靜地蟄伏著,就像一條酣睡的巨龍。時光回返到1976年,那是一個大干快干的年代。山頭上,熱火朝天的村民正在修建水平梯田。忽然,他們的?頭碰到了一件硬質的物品。拋開一層層黃土,一只罐狀的陶器暴露了出來。短暫的慌亂之后,他們集體協商,決定還是把它上交到人民公社。在大部分村民們的眼里,這件跟家里煮罐罐茶一樣的陶罐實在是不太吉利,因為它是從地里挖出來的,有邪氣。上交之后的紅罐,經過一個個文化干部手后,就被存放到了天水地區文化館。
獸有四足,人有四肢,鳥有雙足雙翼,但三條腿的獸,確屬罕見。后來,面對這只造型沉穩、身軀渾圓的陶罐,考古學者就給了它一個尊稱——三獸足單耳紅陶罐。兩年后的1978年,大地灣遺址才開始被連續性發掘。一時間,這只紅陶罐在隴上考古界刮起了一陣不小的旋風。1985年地改市后,隨著天水市博物館的成立,陶罐移交到了博物館。之后,作為重要館藏文物,正式走進了觀眾的視野。在展出的說明里,文博學者們寫道,這是一件屬于齊家文化的珍貴文物。如此,齊家文化在天水地區廣泛分布的言論再次得到了實物例證。
這次出土的三獸足單耳紅陶罐為泥質紅陶,高14.8厘米,口徑寬9厘米。陶罐最顯著的特征是直口,鼓腹,三足。口部和肩部上有一寬耳,耳與口沿銜接處有三處小泥餅,補丁一樣貼塑在耳上。在口部和頸部刻畫有四道弦紋,腹部戳劃三處半圓圈紋,每處五道半圈。在腹下,用泥條貼一周。三足的根部被切割成獸足狀,宛如一只三足獸穩穩地站立著,縹緲的眼神,隱藏在不可知的遙遠里。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先祖們在結束了蕩析離居、不常厥邑的歲月后,迎來了穩定富足的定居生活。這是一種宣言,屬于紅陶的宣言。
從出土的文化遺存看,齊家文化中,平底器、玉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但像這種三足的紅陶器并不多見。但正因為如此,才彌足珍貴。耿寶昌,原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國古陶器的研究。張朋川,主持過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國家文物局一級文物鑒定專家。因著兩位大家的光臨,寂靜之中的紅陶罐終于等到了第二次破土而出、光耀隴上的時刻。多年后,張朋川在《黃土上下》一書中寫道,“1993年,赴河西、天水地區鑒選一級文物,隴原文物瑰寶盡收眼底。”三年之后,這只三獸足單耳紅陶罐因為品相完好、體態圓潤、特征典型而被這兩位考古巨擘鑒定為國家一級乙文物。這是繼大地灣彩陶后,天水彩陶器物上升為一種文化信仰、文化象征的又一實物例證。其可貴之處在于它既是一件不常見的單耳三獸足,還刻畫有很多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紋飾。在考古學家眼里,它流露著一種古代先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也宣示了邁入富足生活后的向往。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陶器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之一。早在距今一萬年前后,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陶器。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陶罐因其耐久性、抗腐蝕性較強而被廣泛用于儲藏各種食品,甚至用于烹飪。這只三獸足單耳紅陶罐似乎凝固著更多嘈雜的市井騷音,散發著濃濃的俗世之氣。遙遙遠古中的先民們,在悠悠歲月里一直是一個模糊的背影,直到陶罐出土的這天,這個背影
才越過千年的歷史,其輪廓從深沉的泥土和素雅的造型中漸漸清晰起來。
齊家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存,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邁入青銅器時代的一種過渡遺存,制陶業相當發達。在地理意義上,天水的師趙村遺址與廣河齊家坪同屬一個緯度范圍。1981年被發掘后,先后出土了3座陶窯。從此,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眼中“六期”文化之首的齊家文化就一直魔力般吸引著后來史學家們的目光。
2018年5月,大地灣文化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秦安縣隆重舉行。韓建業,通渭縣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專業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和大地灣的緣分頗為親近。在他的學識視野里,實際上齊家文化在渭河流域的西邊也發現過不少陶器,有的像人的腳,有的像野獸的腳,但上面的主體大多都是一個罐子,雙耳居多。在他看來,這個紅陶罐的形態,還是比較像師趙村遺址出土的,屬于齊家文化早期的形態。因為師趙村遺址出土的陶罐里,有很多這種單耳罐,單耳罐上面也會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戳印的、壓印的裝飾。而三條腿,顯得非常特殊,它寄語了先民們的一種希望,或向往。
考古發現,齊家文化廣泛分布于天水的各個縣區以及鄰近的隴南、平涼等地。這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并擁有了相當發達的手工業。陶器,已經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數不勝數的出土陶器中,最有特色的是陶鬲,雙大耳罐,侈口罐。專家們認為,齊家文化與中原地區的文化有著密切交流和互補關系。中原地區的玉制禮器向齊家文化輸出,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西北玉料向中原地區輸入。天水出土的這件三獸足單耳紅陶罐正是這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的實例佐證。后來,由于氣候、外來文化、青銅文化等各種原因,齊家文化最終走向分化,它的主體和大部都逐漸融入中原商周文化之中。
“史熄人文在,地望常變遷。”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在彩陶中想象著史前文明,想象著這種屬于時間和智慧的造化。多少沉寂,多少守望,它仍然能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見證了一個文明的傳承。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時代的幸事,一個民族的幸事。
- 2023-11-14麻辣兔頭源自敦煌?看完千年前絲路驛站食譜不淡定了
- 2023-11-14蘭州古鎮里消失的老行當:“給馬穿鞋”分為哪幾步
- 2023-11-14古人如何用烽火傳遞情報?“簡”述漢塞那些事兒
- 2023-11-08貼壁磚、勾“美縫”、瓦當似秦始皇陵……專家揭秘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