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1990年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編號:Ⅰ90DXT0112①:73A,B),長3.6厘米,寬1.4厘米,厚0.2厘米;松木材質,完整,墨跡清晰,字體為漢隸書寫,標準規范。從形制上講,此類簡稱之為“楬”。該簡的頂部呈半圓形網格狀,線條較細,半圓中間有穿孔痕跡,用以穿繩系掛。此類簡的出土對于研究漢代西北邊塞地區文書歸檔與物資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世文獻中“楬”文書不足的現狀。現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簡文大意
此簡為西漢哀帝建平五年正月(前2年)效谷縣懸泉置戍卒名籍的歸檔記載。值得注意的是建平五年即元壽元年(前2年),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漢代西北邊塞距離首都長安路途遙遠,更改年號的詔書未能及時送達,同時這類情況在漢簡中也經常出現。
閱“牘”延伸
什么是楬?楬,即文書與物資歸檔標簽。《說文解字·木部》:“楬,楬櫫也。” 《周禮·秋官司寇·職金》載:“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惡與其數量,楬而璽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楬而璽之者,楬書其數量以著其物也……今時之書有所表識,謂之楬櫫。”又《漢書·尹賞傳》載:“楬著其姓名。”師古注曰:“楬,杙也,椓杙于瘞處而書死者名也。”李均明先生在《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中將簡牘中的楬文書分為文書楬和實物楬。有關出土漢簡木楬的形制,何雙全先生認為楬首的外形有圓頭花紋和方頭涂黑兩種,前者多見于簿籍名冊、詔令、令文等文檔,后者多用于兵器、什物、守御器等。
“府檄書”楬丨圖源:甘肅簡牘博物館“邊塞人家”展廳
懸泉置作為漢魏時期的一處重要郵驛機構,其負責人稱“置嗇夫”,配備各類人員37人,主要職責是傳遞文書、接待過往使者等任務。同時,為了有效管理戍卒,置嗇夫通常會根據當時慣例做好戍卒的姓名、籍貫、年齡等信息的登記工作,從而產生大量的文書記錄。這些信息通常會被整理并歸檔后,統一制作標簽,上面注明名稱、數量等關鍵信息,方便再次查找。
“邊塞人家”展“楬”文書局部丨圖源:甘肅簡牘博物館
就目前已經出土的簡牘資料來看,“楬”在武器與物資管理方面廣泛運用。如兵器、什器等:
(1)六石具弩 一完 EPT51:166
(2)█稾矢銅鍭百完 少四 EPT51:150A
█稾矢銅鍭百完 EPT51:150B
上述兩枚簡,皆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同一探方。從簡文記載內容上來看,屬于記錄兵器完損情況的實物楬。簡(1),木楬字跡雖漫漶不清,但仍可辨識,簡首呈半圓網格狀分布。六石具弩,指張力六石的弩,漢制一石等于二十九點五公斤,六石具弩當為張力約一百八十公斤的弩。從中不難發現,該弩射程較遠,威力巨大。
“稾矢銅鍭百完”丨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簡(2)呈半圓形,簡首涂黑,記載了稾矢銅鍭的數量以及完損情況。稾,《說文·禾部》:“桿也,從禾高聲。”鍭,《說文·金部》:“矢金鏃剪羽謂之鍭。”也就是說,稾矢銅鍭是古代弩機配置的一種銅制箭頭長桿箭。
弩機(仿制)丨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此外,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了110余枚簽牌,上面詳細標明了隨葬物品的名稱與數量,其形制與西北地區出土的漢簡大致相同,頂部呈半圓形涂黑狀,中間挖孔用以系繩。由此可見,“楬”不僅廣泛運用于漢代西北邊塞之中,在南方地區也普遍使用。
海昏侯墓出土木楬丨圖源:海昏侯博物館
參考文獻:
[1]張德芳主編,李迎春著:《居延新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
[2]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3]張德芳、郝樹聲:《懸泉漢簡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
[4]何雙全:《居延甲渠候官簡牘文書分類與文檔制度》,《簡牘學研究》(第一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李均明:《漢簡所見木褐與封檢在物資管理中的作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九輯),中西書局2020年。
[6]羅小華:《海昏侯墓出土木楬札記》,《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輯),巴蜀書社2019年。
[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文物》2018年第11期。
- 2023-11-14酷似“罐罐茶”的三獸足紅罐 讓人“陶”醉了四千年
- 2023-11-14麻辣兔頭源自敦煌?看完千年前絲路驛站食譜不淡定了
- 2023-11-14蘭州古鎮里消失的老行當:“給馬穿鞋”分為哪幾步
- 2023-11-14古人如何用烽火傳遞情報?“簡”述漢塞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