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西師表與文人心志——說鞏建豐(中)
□牛勃
鞏建豐(公元1673年—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縣(今甘谷縣)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云南學政、侍讀學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還鄉,以講學著書為樂,學生數百人,人稱“關西師表”。
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胸有襟懷的人,鞏建豐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對科舉的追求,對修齊治平理想的渴望。但在春雨未臨之前,他潛心于教,并樂此不疲。作為隴上素孚聲望的大學者,鞏建豐在多年的教書生涯中,形成了深邃的教育思想。他的教學生涯分為三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階段:一是在柳湖濱開館授徒,前后二十年,較為完整;二是任職朝廷,參與讀卷取士,這時期更多從宏觀上思考教育教學、人才選拔方面的問題;三是辭官歸里至逝世,前后十余年時間,這個時間段也較為完整,這個時期他以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經歷講學于書院之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鞏建豐認為師者的首要任務是使受業者學會做人、明辨義利、奉法守禮、讀書勵志,以天下為己任,以修身養性為根本。為師者如果以學生獲取功名利祿為要,那是不足取的。如果士子不辨義利、貪圖富貴,縱使有經濟文章,亦不能成為棟梁之才。為師者要以義理養其根本,以經史暢其枝干。
在啟蒙教育方面,鞏建豐認為:“五六歲時不教以安祥恭敬,任其輕佻嬉戲,不教以食蔬飯衣樸素,而先順其欲而導之,欲以養成根器,難矣。”他指出,誘掖獎勸是導其明、開其蔽的恰當方法。朱子《小學》中的“少年登高科”是一大不幸,不是科名的不幸,而是少年的不幸。因為少年血氣未定、涵養未深,一旦榮登高科,勢必沾沾自喜而失去遠大志向,故以取士為榮身之階的做法并不可取。
在學問方面,鞏建豐認為:“學問者,學于己問于人也。”“故善學者之于文,不以艱深奇奧為工,而以見理明透為尚。”問必須做到“審問之”,做學問不僅要有誠實的態度,而且要有毅力和吃苦精神。“學道原從篤志求,莫道世味擾潛修。經書盡有無窮味,童子不帷目不游。”學習乃逆水行舟,學問不日進則日退。
在教學方法上,鞏建豐主張因材施教,他指出:如果“能因氣秉清濁,材質剛柔而變化之,則愚可敬,弱可強。”“圣人之量天地,賢人之量江河湖海,中人以下或溝或洫或澮或川。識有深淺,量有大小,不能強而同也。”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對那些“樗櫟庸材”,亦能多方造就,使其均有所得。
鞏建豐的一生無疑是輝煌的,他名于官,成于學。如果說他因朝廷重臣名聞于當時的話,他精深的教育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后世。他是一位秀才,但目光,遠遠超越了秀才的視野。
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或者說,世界上再好的機遇,也不會無端賜予沒有準備的頭腦。
鞏建豐是優秀的,但科舉考試的命運因素,同樣讓許多優秀的士子鎩羽而歸。如果沒有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康熙帝六十大壽而特設的“萬歲恩科”,我們能給鞏建豐假定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通過科舉考試舉人而進士,之后做官任職,走一條仕途的路;一條是繼續在柳湖濱,最多是換一個或幾個地方授徒以至終老。但偏巧就有“萬歲恩科”,而且命運之帆一路高懸,這樣一來,我們的假定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公元1713年,雖非“大比之年”,但適逢康熙六十大壽,故特設“萬歲恩科”,開科取士,宣示萬歲恩典。機遇來臨時,二十年間默默無聞且又時刻準備著的鞏建豐,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就算是再失敗一次,多一次“不第”的經歷,他也會在考試上一顯身手,因為他堅信,“果是隨珠終照耀,豈有和璧竟塵埃”。
年屆四十的鞏建豐帶著伏羌柳湖的郁郁文氣赴陜西長安參加鄉試。主考官余長策、副主考官李士瑜和熊學烈等在批閱其答卷,判讀其錦繡文章時贊不絕口,皆稱:“此卷有儒者氣象!”結果不言而喻,鄉試中舉。中舉,對天下士子來說既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臺階,又是一塊敲門磚,一旦中舉,鄉人言稱“老爺”,朝廷賜以官做。鞏建豐的目標不止于此,他要向更高的巔峰沖刺。同年,鞏建豐赴北京參加會試,兩試皆中,賜進士出身,官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纂修官。真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如此一帆風順,天下士子中并不多見。不管是厚積薄發,還是時來運轉,對于年僅四十,正當盛年的他來說,一切剛剛開始。
鞏建豐已過了少年登高科的年齡,整整二十年寂寂無聞的教書生涯和深厚的學養,使他能做到平靜自若、恬淡平和。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自豪,沒有“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的艾怨,有的只是高處不勝寒的誠惶誠恐、如履薄冰。作為一個老實本分的讀書人,他能做到并能做好的,就是勤謹和認真。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鞏建豐因母親病逝歸里服闋三年,期滿后復入國史館供職,適逢庚子(公元1720年)順天鄉試和辛丑(公元1721年)會試,俱任同考官。
公元1723年,清世宗即位,改元雍正。鞏建豐授任日講起居注官,充實錄館纂修官,為雍正講解經史,記載皇帝每天的起居言行。他常挾一匣于肩輿中,朝暮日隨,“其所記錄,雖子弟門生,亦秘不以示”。在朝廷里,這官類似于皇帝的生活秘書,是掌握皇帝言行的核心人物,官雖不大,卻是皇帝極為信任、絕對視為心腹的人。“每蒙差事,賜御物累累。”一個來自西北鄉野的讀書人,何以得到皇帝如此信任,而且史籍對雍正的剛毅多疑多有記述,面對這樣一個皇帝,伴君如伴虎的小心謹慎遠遠不夠,唯一的,就是雍正說的“持重老成”。鞏建豐每于雍正講解,雍正總是“動容聽之”,常賜貂皮、茶葉、筆墨等御用物品。可見雍正不僅對其人品頗為欣賞,對其學問修養同樣欽佩。雍正曾對其近臣言道:“鞏某持重老成,爾等講官皆當效法。”足見雍正帝對鞏建豐的賞識和信任。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鞏建豐奉命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不久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
雍正上承康熙下啟乾隆,繼往開來的使命,讓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重典治亂,嚴肅處理朝廷積弊和宮廷爭斗。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一方面治理了亂象,達到一定的清肅安定,另一方面又使許多矛盾轉入地下,表面的平靜下暗流涌動。處于特殊時期和特殊地位的鞏建豐,能深得皇帝信任委以重任,在各種矛盾糾結中游刃有余,足見他除了持重老成、學養深厚、忠厚勤謹外,還有過人的政治頭腦和政治智慧。特別是他既是漢人身份,又出身于草根階層,在滿人為核心的政權里做事,沒有大智慧、大境界,談何容易。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鞏建豐授任云南省提督學政。云南地處西南邊陲,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經濟文化相對內地較為落后。鞏建豐不畏路途險遠、條件惡劣,毅然赴任。作為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雍正對西南寄予很大希望。雍正告誡鞏建豐,希望他能“激濁揚清,維風正俗”,臨行前賜筆墨一匣以示勉勵。鞏建豐到任后,謝絕一切請托,深入邊疆村寨,足跡遍及云南各地。他鼓勵各地興辦學校,選拔品行高尚、學識淵博的人充當教師。他以身作則、整飭士學、嚴格科試制度,革除以往科試中存在的十大弊病,不遺余力選拔人才。云南的天空上,到處充盈著積弊去后的清新之氣。
- 2023-11-14"關西師表"的官場軼事:朝堂上機智"神回復"巧對拆字聯
- 2023-10-11葉舟將攜《涼州十八拍》參加天府書展
- 2023-09-1912歲能吟的甘肅"社牛"文學家 靠寫詩結交全國各地好友
- 2023-09-19“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在天水留下了哪些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