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因為熱愛,她從知天命的年齡開始涉足,到古稀之年依然醉心其中,每每嗜此不疲;
因為熱愛,他從風華正茂便參與其中,到不惑之年愈發熱愛,日日孜孜不倦。
她,叫張惠娟;他,叫王錚。他們是一對母子,他們共同熱愛的,是——用“敦煌故事”,講好敦煌故事。
初心
那是1999年,臨近退休的張惠娟總想干點什么。似乎也沒想太多,她的視線就聚焦到“敦煌”了。
張惠娟的一生幾乎伴隨著蘭州至烏魯木齊的鐵路建設與運行。小時候跟著父母,長大了又從事鐵路工作。長年往來于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盛唐”“絲綢之路”這些字眼,像是嵌入了腦海,烙下深深的印記;那里的精彩故事、那里的璀璨文化,更像是在心里種下了種子,隨著時光流轉,生根、發芽。
“干點與‘敦煌’有關的事,就像多年的約定一樣,順其自然又水到渠成。”張惠娟告訴記者。于是,她注冊成立甘肅華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決心好好干一番。
張惠娟對敦煌情有獨鐘,最喜歡的絲巾也是自家出品的“敦煌故事”品牌絲巾。
20多年前,禮品市場持續走熱,張惠娟覺得是個機會,想做敦煌元素的原創禮品。但公司剛剛成立,張惠娟自己不會設計,請人又不知道找誰,有些力不從心。
和兒子王錚聊起來。“不如我來試試!”盡管從未做過設計,王錚心里卻有些小歡喜。
王錚學的是會計專業,但從小喜歡歷史,也喜歡畫畫,喜歡看古今中外的畫作和漫畫,然后模仿。有一次,王錚終于有機會跟著母親去了敦煌,母親說過無數次的那個地方,讓自己從小魂牽夢繞的那個地方。走進莫高窟,王錚為莫高窟里精美的壁畫震驚,那些美麗的飛天、藻井、服飾,似乎像一道光,點亮了整個世界,王錚心里從此有了“執念”。
所以,一聽母親的想法,王錚內心的那份“執念”瞬間被“喚醒”了。憑著自小畫畫的功底,憑著長期以來對歷史的熱愛、對敦煌的向往,王錚設計了一款“反彈琵琶”的禮品。
頭束高髻,身披瓔珞,琵琶置于腦后,雙臂反握而彈,右腳翹起,踏足而舞,舞帶展卷,神情自然又充滿活力……設計靈感來源于莫高窟第112窟唐代壁畫——反彈琵琶伎樂天,又以雕塑形式,敷以金銀飾的這款“反彈琵琶”文創產品,立體、生動又極具審美意義和豐富內涵,很快受到禮品市場的歡迎。
初出茅廬,便嶄露頭角。張惠娟母子心生歡喜,更堅定了初心與信心——
“分享敦煌文化到全世界,打造原生世界品牌。”王錚解釋道,以前的敦煌,是冒險家的樂園,來自西域、羅馬、波斯、希臘等絲綢之路上的人,有著不同的膚色、百種的語言,在這里交織穿梭,上演悲歡離合的故事,又一一映像在莫高窟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上,“活”了千百年。4.5萬平方米壁畫上的各色圖案,絕對是世界潮流的模板,展現出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講好敦煌故事。”
敦煌圖案美輪美奐,敦煌文化絢麗多彩,張惠娟母子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講好敦煌故事。
“敦煌故事”品牌,由此確定,并成為張惠娟母子講述敦煌故事的“專屬”語言。
潛心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敦煌——張惠娟母子夢想棲息的枝椏。這枝椏,厚重、璀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有鮮花,也有荊棘,這是自然的。
隨著禮品市場的變化,特別是不便攜帶的重材質禮品市場漸漸萎縮,張惠娟母子決定將重心轉向絲巾產品,致力于將絲巾打造為一種承載絲路文化追憶的特殊符號,進而將敦煌這座薈萃東西方多元文化的寶庫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產品千千萬,為何獨獨鐘情于絲巾?
“絲綢之路最好的載體是絲綢,而最能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傳千年的敦煌圖案,是最容易被呈現的敦煌文化元素,也是最容易進行‘品牌化’傳播的。”這是王錚深思熟慮的選擇,也是市場與夢想最好的結合點。
絲巾作為實用性、藝術性兼具的有效載體,可以更生動地呈現、傳播璀璨敦煌文化。
為了確保絲巾設計的前沿性和“敦煌故事”品牌的專業性,張惠娟母子聘請了專業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但經過長久實踐后卻發現,好的文化產品、有價值的文化產品、被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僅僅“時尚”遠遠不夠,對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對文化的理解與沉淀,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是關鍵。
王錚決定,自己設計,做“敦煌故事”的主理人。雖然對他來說設計是外行,但好在他對敦煌足夠熱愛與熟悉。他明白,技術可以現學,內容才是王道。
學習繪畫知識、研究設計軟件…… 王錚一邊自學設計專業知識,一邊鉆進敦煌文化的浩瀚海洋里,貪婪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吸收、吸收、再吸收。
飛天、九色鹿、寶相花、八瓣蓮花、忍冬紋、連珠紋、火焰紋、華蓋…… 莫高窟里綿延了1650余年的藝術,讓王錚徜徉其間,自信滿滿,靈感迸發——
源自莫高窟第286窟,以火焰紋和忍冬紋蓮花為核心紋樣,寓意重生、繁榮、光明的“旋轉”系列絲巾;源自第78窟、79窟、86窟和88窟,以圓光為核心元素,寓意幸福美滿、平安順利的“佛光普照”系列絲巾;源自第321窟、217窟、148窟,以華蓋、寶石、蓮花等為核心紋樣,寓意免于病痛、多福多壽的“華蓋盛唐”系列絲巾……
“五弦琵琶”系列絲巾
“旋轉”的朱砂系列絲巾
有心人,天不負。市場的熱情響應,為王錚潛心鉆研敦煌文化,作了最好的注腳。
匠心
金獎、銀獎、銅獎…… 多年來,“敦煌故事”品牌產品屢屢斬獲中國旅游商品大賽、甘肅旅游商品大賽等諸多大賽大獎,在文旅文創產品領域,一枝獨秀。
“敦煌故事”品牌產品斬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評選活動金獎
原因無他,唯匠心耳。
“每一款‘敦煌故事’絲巾從構思到出品要花將近兩年的時間。”王錚向記者介紹道。
在設計階段,每一張設計稿都歷經漫長光陰凝練而成,常常耗費設計師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為了保證作品圖案的清晰與質感,所有圖案都用矢量設計軟件一個點、一條線慢慢勾勒出來;初期構圖完成后,為了讓配色既契合傳承千年的敦煌色彩,又符合現代審美,往往為每個款式制定十幾種配色方案,再精選其中的三至四種上市。
在生產階段,到底選用中國傳統的素縐緞,還是結實耐用的真絲斜紋,抑或是更加輕薄透氣的真絲喬其;印刷圖案的印版該如何選擇,要怎樣雕刻,都有著精細的流程,最重要的是,所有工序必須人工操縱。特別是在手工制作階段,尤為嚴謹,品牌絲巾必須經由卷邊20年以上經驗嫻熟的老師傅之手,卷邊針腳要極其細密,飽滿不塌陷,圓潤而統一。
每一條絲巾都是手工制作、精挑細選出來的
“每一條‘敦煌故事’絲巾都二選一,甚至三、四選一精挑細選出來的。”王錚告訴記者,因為精益求精,絲巾的次品率很高。比如,高溫下,師傅一滴汗就會使一條昂貴的重磅真絲絲巾“報廢”。
一方絲巾,洞察一片匠心。
2018年,面對千禧一代的消費群體,王錚對“敦煌故事”品牌進行了大膽的重新定義,開創性地將“未來”“獨特”等現代概念與敦煌元素融合起來,陸續涉足首飾、服飾、腕表、行李箱、香薰燭臺等領域,以“國潮”立意為導向,以一系列文化精品借助藝術破圈,呈現新敦煌,展現“潮”態度,在打破產業邊界的同時,也為“敦煌故事”品牌創造出嶄新的價值空間。
將現代概念與敦煌元素創新融合起來
傳承又不囿于傳統,循舊亦不缺乏創新。截至目前,“敦煌故事”品牌已相繼面世300多款系列產品,擁有外觀專利47件、版權68項,還先后被外交部、原文化部選為外事活動文化品牌,當選莫高窟絲綢棉紡類排他性品牌,獲敦煌研究院獨家圍巾服飾類授權監制,受邀參加日本國際服飾展等,“‘敦煌故事’產品猶如一把把鑰匙,打開了一扇扇東西方文明融會貫通的大門。”張惠娟母子滿心欣慰。
精心
滿墻的禮品樣本、滿墻的獲獎證書…… 走進位于蘭州的“敦煌故事”品牌工作室,滿屋飄散著欣欣向榮的氣息,各色款式的“敦煌故事”絲巾張掛起來的屋內一角,更是彰顯著濃濃的敦煌韻味,裝飾了工作室,也點亮了“敦煌故事”品牌。
隨處可見的“敦煌故事”品牌LOGO,更是惹眼——
兩個“S”字母橫豎交織、形似四枚花瓣的LOGO圖形,取自“絲路”和“故事”英文首字母,寓意敦煌作為絲路核心重鎮,充滿傳奇的精彩故事和璀璨博大的敦煌文化;而四枚花瓣似的“S”,又像極了盛唐舞者,在回旋飄逸的轉蓬舞之后,向四方長長拋灑出去的輕紗長袖。
精心設計的“敦煌故事”品牌LOGO
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敦煌故事,王錚是極其認真的。用心設計的LOGO自然是其一,更多的則體現在產品上。
胡楊木做的顏料盒眼看就要干枯,王念桪和一眾畫匠望向北方沙丘。隨著悠揚的駝鈴自天空傳來,滿載著寶石的駝隊沿著宕泉河緩緩向莫高窟走來,王念桪們仿佛看到了大片的寶石旋轉著從天穹落下,青金、綠松、朱砂……叫人欣喜,令人炫目——這,是“旋轉”系列絲巾的故事;
千百年的風吹過第257窟的門楣,吹破了窗紙,吹散了案幾上的花朵,吹淡了九色鹿身上的丹鉛白和肩頭上的朱砂點,漸漸露出了敦煌故事,沉淀了千年的美麗——這,是“消失”系列T恤的故事;
開元十五年的風,吹過十幾個世紀的分分秒秒,輕輕叩開莫高窟塵封的大門,刮凈了悉達多身后美輪美奐的圓光,輕撫手腕,陪伴你的分分秒秒——這,是“盛唐未央”腕表的故事;
……
每一款“敦煌故事”產品,都有一個好聽的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后,是流傳千年的或真實、或虛構的敦煌故事,是張惠娟母子講述敦煌故事的一份獨到精心和良苦用心。
央視《大國匠心》欄目拍攝“敦煌故事”
“‘敦煌故事’的品牌愿景,就是銷售盛唐的生活方式,推廣華夏民族由始以來的堅韌與自信。”王錚告訴記者,無論是藏經洞菩提樹上的單肩包,還是莫高窟第158窟里的背帶褲,敦煌始終走在時尚領域的前沿;無論盛開的蓮花、流轉的忍冬、閃耀的聯珠,無論他們來自長安、雅典,還是波斯、希臘,敦煌都在講述千年來從未中斷的美好故事,“而我們,只想做這份美麗故事原汁原味的‘搬運工’,做純真敦煌文化的記錄者。”
癡心
2015年,“敦煌故事”品牌第一家店面進駐敦煌,“落戶”莫高窟廣場;此后,一路高歌,先后在北京、成都等地落地,高峰時期,僅敦煌就有5家店面。
“‘敦煌故事’產品被客戶和市場認可,是最開心的事。” “敦煌故事”敦煌分公司經理高富賢告訴記者,今年,敦煌游客量暴增,一度突破1000萬;前往莫高窟的游客因游客承載量限定,日均在2萬左右,其中80%的游客會路過“敦煌故事”品牌店,進入店面的游客中則有20%至30%的游客會購買,這是很高的成交率比例??陀^地講,來到莫高窟的游客,本身認可敦煌文化,而“敦煌故事”產品不僅承載著敦煌文化,同時還增加了實用的商品屬性、敦煌本身的文化屬性和認可敦煌的身份屬性,“所以,受到五湖四海的游客喜愛,且喜愛程度很高。”
從最初的年銷售額兩三百萬元,到后來的六七百萬元,再到如今的上千萬元,“安家”莫高窟的“敦煌故事”品牌店面雖只有80平方米的面積,但無論單純的市場承載量,還是“作為敦煌文化傳播者”的承載力,都很令人欣喜。
“我們想做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人知道敦煌,并通過‘敦煌故事’產品,讓廣大用戶成為敦煌文化的推廣大使,將敦煌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從“敦煌故事”成立之初,再到不斷發展壯大,一路同行20余年的高富賢,深深體悟到張惠娟母子的“敦煌情結”,雖在市場一線,卻不是單純的市場銷售,早已成為用“敦煌故事”語言講述敦煌故事的真情講述者。
顯而易見,“敦煌故事”20余年的變化,市場反饋也是最直觀的。
“最大的變化,體現在產品覆蓋面以及產品設計和質量等方面。”高富賢告訴記者,一是從單一的絲巾到300多款系列產品,產品覆蓋面逐步擴大;二是產品設計不斷迭代更新,從不知名的旅游商品漸漸朝著國際知名品牌發展;三是通過材質改進和工藝提升,產品質量也得到不斷提升;四是客戶群體階層由原來的年齡偏長,漸變為廣受30歲至60歲客戶的偏愛。
“市場越來越好做了。”主要負責團購的“敦煌故事”品牌銷售經理鄒麗瓊也有著直觀的感受,銀行、酒店、餐廳,福建、青島、廈門,或直接定制、或嫁接設計理念、或品牌聯名,“敦煌故事”品牌產品的團購市場慢慢發酵,效應連鎖。
但張惠娟母子并不滿足,癡心暗許,想更上層樓,想持續做大做強。
王錚說,我們想創新打造“敦煌故事”主題度假酒店,以純正敦煌文化元素的“吃穿住行”,讓賓客在酒店內沉浸式體驗盛唐文化,并逐步打造成有一定品牌力、影響力的國潮品牌。
“歸根結底,守護‘敦煌故事’,講述敦煌故事,就是守住文化根脈與文化自信。”王錚如是說。
他堅信——夢想,很遠;未來,很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2023-11-29薛虎峻篆刻《二十四詩品》
- 2023-11-28紀念路易·艾黎誕辰126周年暨逝世36周年|路易·艾黎的中國“綠卡”
- 2023-09-19孔門"七十二賢"中有位天水人 曾是家鄉儒學"宣傳大使"
- 2023-11-14清流諫官的隴上退休生活:為家鄉修橋修河還"修"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