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水非遺】以泥為夢——秦安泥塑彩繪
□新天水記者 何喜田
以泥為夢,描摹心聲真意。以筆為繪,塑就大千世界。所謂泥塑,既要塑己,又要塑人。
秦安縣西川鎮的安坪村,盛產白脆瓜。和白脆瓜齊名的,是五圣宮的傳承。所謂五圣,就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稱,在儒家學派中占據重要地位。村民們崇拜五圣,就是希望本家后嗣能夠像先哲們一樣,有文化,有出息。因為年久失修,五圣宮已近破落。
傅廣廣是遠近有名的塑像師傅,人稱傅師,三四十年來,他都是走藝帶徒。塑像,先要立樁。立樁,就是按像的大小搭架子。漢傳佛教中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所塑之像的身體中都要填裝用物。與日常生活所用之物不同,塑像里的用物,包括佛經、古書、銅鏡、歷書等,另外還有五色布袋,意在吉祥。
在民間,儒教信仰是和世俗生活緊密相連的一種信仰,且貫穿日常生活。按村里老人的記憶,五圣宮里要塑大小七座神像。除五圣之外,還有釋家、道家的重要人物。用物填裝完畢后,就要行裝樁禮。裝樁禮,也叫封樁禮,是塑像時一定要舉行的一種祭拜儀式,古老而莊嚴。
立樁后,就要綁谷草。綁谷草時,一般會用麻線。麻線、谷物在民間都是純潔之物,長于斯,用于斯,也拒腐朽。
一座泥塑的誕生,是一種技藝的傳承,也是一種信仰的延伸。傅廣廣用的泥,大多是本地黃土和成的。這樣的泥,在他看來,既有適應性,也有靈性。黃泥之中一定要摻雜大麻條。生于山野的大麻條耐腐,有黏性,是塑像用的重要材料。這種和泥之法,與麥積山石窟里的塑法同本同源,是老藝人們慣用且傳承久遠的秘法。用這種方法滾出來的泥條,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有了靈性的泥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黃泥。上泥,是一種純手工活。在秦安泥塑中,這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傳承,也是最基本的一種傳承。在傅廣廣看來,只有雙手沾滿了泥漿,才能踏踏實實和所塑之像達成心靈感應。
上好泥的塑像,還要陰干20多天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
泥塑,在秦安也稱“彩塑”。漢朝以來,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東傳,多神化的奉祀活動廣為流行,也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沿著古絲綢之路,泥塑彩繪制作技藝在北魏佛教鼎興的浪潮中傳至秦安,并廣泛用于對俗世生活的美化和裝飾。如此,傳承時間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傅廣廣的泥塑手藝源于父親傅選宗。高中畢業后,他就跟隨父親走鄉進城,從最基礎開始習練泥塑彩繪。10年后,他學成出師,另辟蹊徑開始走藝。傅家泥塑彩繪,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也許是源于一種樸素的信仰,泥塑彩繪主要出現在古典的廟宇中,寧靜的公園里。在傅師的家傳中,要搞好彩繪,就要學好繪畫。沒有繪畫的功夫,所繪之彩就像爛泥一樣,扶不上墻。在他看來,泥塑,是有生命的。為了達到鮮活、生動的效果,彩繪之外,還要更多地了解、學習儒釋道三教的歷史、傳布在民間的故事,還有傳統古籍里的神話傳說。他知行合一,也是這樣教化徒弟們的。
20天后,五圣宮里塑成的泥像慢慢干透了。傅廣廣和徒弟們開始了上細泥的工序。與粗泥相比較,經過沉淀之后的細泥,更利于塑像的壓緊和抹光。每當面對慢慢生動起來的塑像,傅廣廣的神情就會更加專注地沉浸于另一個泥土的世界。他以泥巴為介,在廣闊的想象中,就像一個騎手,馳騁在只屬于他自己的原野上。黃泥,由此而被賦予了更多的靈性。塑像,也由此而更具形神風貌,栩栩如生。
補像,又叫填縫子。這種修修補補的手藝,需要一種特制的小工具。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種補像的利器,是傅廣廣自己制作的,用起來極為順手。經過晾曬、陰干,泥像會出現細小的裂縫。補像時,需小心翼翼,盡量讓泥像變得光滑,以利于上色、彩繪。在傅氏家傳的學養中,各式彩繪都有樣本。曹衣帶水也好,吳帶當風也罷,流傳的過程,也是漸變的過程,所有的規矩或風格都被融入了日常,也被接受和弘揚。
補過的泥像,就像一張白紙,期待之中的起稿、瀝粉、著色也將隨之在巧奪天工的畫筆下次第完工。
彩繪,在中國自古有之,被稱為丹青。秦安彩繪講究“齊”和“薄”。齊,是指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薄,就是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在色彩上,則講究“爆”,也就是用色強烈。秦安泥塑的對比非常強烈,雖用色不多,但以大紅藍綠和黃色為主,尤其是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古法涂染,給人明快醒目、艷而不糜的感覺。在取材立意上,極為廣泛,既有戲劇臉譜、吉祥圖案,也有民間傳說、歷史故事、鄉俗生活等,造型洗練夸張,神情生動。
由于歷史的原因,秦安泥塑中的佛、菩薩、弟子,或天王、力士等,盡管同處一堂,但并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五六米的巨像,還是只有十幾厘米的小像,都充滿著人間世俗的感情。
在秦安泥塑中,懸塑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塑像法式。十大閻羅或坐壇上,或依山墻。有的雄健威武、雍容典雅,也有的泰然自若,錯落有致間,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也許,就是這樣的塑法,讓傅廣廣更為著迷。這是一種把壁畫變成雕塑的過程,也是把塑像塑在壁上的手法。這種泥塑藝術,和敦煌、麥積山、仙人崖的傳承都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塑像,也就是塑人。30多年來,傅廣廣已經塑了大大小小的泥塑1000余尊,彩繪廟宇300多座。每一身塑像,都是一個歷史的定格。每一筆彩繪,都是一段曲折的故事。這里既有古人遺留下來的歲月傳承,也有像傅廣廣一樣無數能工巧匠們的杰出創造。它們在賞心悅目之余,更多的則是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 2023-11-25圍爐煮茶運動御寒……“熱”愛蘭州的一天這樣開啟
- 2023-11-20世界的香格里拉|用民族特色繪就團結進步新畫卷
- 2023-11-16甘肅阿克塞:雪景美如畫
- 2023-10-26洮硯:刀尖上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