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推】時光里的河隴之聲
戚曉萍
甘肅位于祖國的西北大地,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會區,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三大氣候帶交會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甘肅曾深度參與了歷史上多族群文化、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碰撞,甘肅漢族歌謠便孕育于此種生態、人文環境之中。
甘肅漢族歌謠,是以甘肅漢族民眾為創作和傳承主體,采用有節奏、有韻律的甘肅各地方言進行民歌歌唱、民謠吟誦的口頭傳統文類。甘肅漢族歌謠兼具群眾性、文學性、審美性、傳承性相統一,能夠真實、全面、準確地反映甘肅漢族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對自然萬物和族群記憶的歌詠與表達,具有傳承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地域色彩鮮明、研究成果突出等特點。
甘肅漢族歌謠源遠流長
伏羲與女媧是中國創世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伏羲創八卦、結網罟、教民漁獵,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男系氏族社會過渡的代表。在大洪水之后,伏羲與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甘肅的秦安、靜寧一帶,即古成紀所在地,當地有諸多與伏羲、女媧相關的遺存和傳說,也出土了一批與“成紀”城相關的歷史文物,甘肅因此擁有了“羲皇故里”“媧皇故里”“羲里媧鄉”等美譽。而伏羲制琴的傳說,極大地提振了甘肅民眾在傳統音樂習得方面守正創新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秦先祖文化和周先祖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可資說明甘肅民歌傳承發展的文物、文獻等資料,則證實了歷經兩千余年歲月的甘肅漢族歌謠是真正的源遠流長,驚艷了時光。
春秋時期,秦穆公霸西戎,令生活于今清水縣、臨洮縣、隴西縣之地的綿諸國、翟戎、豲戎等臣服于秦的統治。戰國時期,秦獻公、秦昭襄王滅西戎諸國,將其故地紛紛納入秦國版圖并設置了隴西郡。比照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戰國時期秦國的隴西郡下轄狄道、臨洮、西縣、冀縣、邽縣、綿諸、豲。秦統一全國后,隴西郡轄區進一步擴大,其地理范圍大致相當于今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甘南州的臨潭縣、卓尼縣部分地區,隴南市的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成縣、兩當縣部分地區,平涼市的靜寧縣、莊浪縣部分地區等。秦漢時期的泛“隴西郡”區域,民歌演唱頗為興盛。秦人善歌,這在古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中都得到了證實。
從歷史傳承來看,留存于敦煌文獻中的歌辭,成為甘肅歌謠斷代記錄的集大成者。從共時比較來看,流傳于甘肅境內各地的歷史傳說歌謠,反映了甘肅民眾對于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集體記憶。
甘肅漢族歌謠地域特色鮮明
甘肅的地貌形態可概括為三山兩盆一高原的總體格局。這些生態特色,為甘肅帶來了除海洋之外的諸多自然景觀,如高山、草地、濕地、草原、森林、凍土冰川、沙漠戈壁、江河湖泊等,以及生存于這些自然環境之中的數量可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甘肅境內復雜多樣的地質、水文、氣候環境,對甘肅漢族歌謠的創作、傳承、發展、弘揚產生了深刻影響。
郭郁烈在《中國歌謠集成甘肅卷·漢族為主的隴上歌謠簡介》一文中,為甘肅的漢族歌謠劃分了四個分區,即隴東歌謠區、隴南歌謠區、隴中歌謠區和河西歌謠區。根據他的界定,隴東歌謠區位于甘肅東部的涇河流域,包括平涼、慶陽兩市的絕大多數縣區。隴南歌謠區位于甘肅東南部,位于渭河、西漢水和白龍江流域,包括隴南、天水兩市的各縣區以及定西市的個別縣區。隴中歌謠區位于六盤山以西、渭河以北、烏鞘嶺以南的黃河、祖厲河及大夏河和莊浪河流域,包括蘭州、白銀兩市,臨夏回族自治州所轄各縣區,以及定西、平涼兩市的部分縣區。河西歌謠區位于烏鞘嶺以西的河西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和嘉峪關五市的非草原地區諸縣區。
甘肅漢族歌謠的以上四個分區,每個都有本地的特色歌謠內容。比如隴東漢族歌謠區的紅色歌謠;隴南漢族歌謠區的山歌類愛情歌謠、勞動號子歌謠;隴中漢族歌謠區的儀式歌謠、社火小調;河西漢族歌謠區的時政歌謠、傳說故事類生活歌謠等。以隴東漢族歌謠區的紅色歌謠為例。20世紀30年代,在隴東一帶誕生并流傳開來的《咱們的紅軍到南梁》《十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歌謠,在中國歌謠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流傳全國、膾炙人口。
甘肅漢族歌謠歌唱內容豐富
甘肅漢族歌謠的歌唱內容豐富性,首先反映在同一母題的歌謠在甘肅省域不同地區的漢族民眾群體中廣泛分布,尤其是傳統生活中的日常勞作類母題。比如關于“擔水”這個母題,有的歌謠區作“南橋擔水”,有的歌謠區作“蘭橋擔水”“藍橋擔水”。河西地區的寶卷念唱中有曲牌“蘭巧擔水”,還有的地方另作其他“擔水”。比如流傳于靜寧縣的“二八姐擔水”“深溝擔水”,流傳于武山縣的“南坡擔水”。另外,甘肅很多地方的漢族歌謠雖歌唱“擔水”卻并不以“擔水”為題,反而另有其他名稱,比如流傳于靜寧縣的“扁扁背斗”。如此豐富的名稱和寫法對該歌謠母題研究,具有傳承脈絡追溯的文獻學意義。有時,具有固定結構的歌謠母題程式還會作為一個片段被整合到一組更大的主題程式結構中。比如劉志清采錄于禮縣永興鄉峽口村的儀式歌《巧娘娘》,在儀式活動最后一天所唱的歌中就整合了歌謠《凍冰》的內容:“正月里凍冰二月里消,河里的魚兒水上漂,三月里桃花滿園紅,四月里楊柳綠長城,五月里雄黃鬧端陽,六月麥子遍山黃,七月里葡萄搭成架,八月西瓜玩月牙,九月里菊花滿坡黃,十月里松柏傲嚴霜,十一月,雪花飄,巧娘賜我白雪衫,十二月,月滿了,巧娘上天不管了,不管你穿,不管你戴,只管一雙金環戴,巧娘娘,駕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其實甘肅漢族歌謠中的經典性歌唱內容,大都是流傳于全省乃至全國的歌唱母題。比如勞動歌謠中的《摘豆角》《釘缸》,儀式歌謠中的《刮地風》《降香》《凍冰》,愛情歌謠中的《楊柳青》《放風箏》《五哥放羊》,生活歌謠中的《下四川》《調兵》等。
甘肅漢族歌謠的歌唱內容豐富性,其次反映在民間歌手采用特定格套建構固定段式歌唱作品。甘肅漢族歌謠的《鬧生產》《揚燕麥》《姐兒懷胎》《十月點兵》《正月十五玩紅燈》《接狀元》《采茶歌》《刮地風》《什錦里葉葉》《十更里燕》《十盒鏡兒》《十里墩》《十盞燈》《十渡船》等,都是典型代表。
甘肅漢族歌謠的歌唱內容豐富性,還反映在其類別豐富。我們以新舊世紀之交這一時代橫斷面為研究語境,根據甘肅漢族歌謠文學書寫的不同面向,這一時期流傳于甘肅各地的歌謠可以劃分為七個大類,即勞動歌謠、儀式歌謠、時政歌謠、紅色歌謠、生活歌謠、愛情歌謠、兒童歌謠。每個大的類別之下,又可細分出若干小類。如:勞動歌謠這一類別,可以細分出農耕歌、畜牧歌、采茶歌、搬運歌、夯歌、車船曲、工匠歌等七個小類。儀式歌謠這一類別,可以細分出婚嫁歌、祭典歌、酒宴歌、節令歌、訣術歌等五個小類。愛情歌謠這一類別,可以細分出詰問歌、贊慕歌、相思歌、相愛歌、送別歌、思別歌等六個小類。兒童歌謠這一類別,可以細分出催眠歌、自然事物歌、游戲歌、知識歌、顛倒歌、繞口令等六個小類。
甘肅漢族歌謠當代保護傳承有序
1949年以后,甘肅漢族歌謠與其他民間文化瑰寶一樣,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在“新民歌運動”時期,甘肅的宣傳和文化工作部門集中學術力量,搜集、出版了一系列甘肅漢族歌謠成果。其中的代表性研究者包括唐劍虹、周健、邸作人、包志清等。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953年-1957年由甘肅省文化局、甘肅省文聯編印的鉛印本《甘肅民歌選(第一輯)》《甘肅民歌選(第二輯)》《甘肅民歌選第三輯》,1959年甘肅省群眾藝術館編印的《甘肅新民歌選(第一集)》,以及1960年代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編印的鉛印本《甘肅民歌選(第一、二、三、四輯)》。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的展開,流傳于甘肅各地的漢族歌謠受到了來自文化工作者、研究者群體的地毯式搜集采錄,形成了“中國歌謠集成甘肅卷”的縣卷本、市卷本、省卷本等成果。在這一次普查編撰的集體工作中,也歷練出一支優秀的甘肅漢族歌謠研究者隊伍。就甘肅歌謠省級“集成卷”的編撰小組而言,主編是郗慧民,他在甘肅漢族歌謠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有專著《西北歌謠學》,論文《甘肅歌謠概觀》《從歌謠觀念到歌謠的定義》等。副主編是黃金鈺,他在甘肅漢族歌謠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有論文《甘肅歌謠的三個文化板塊》。編輯是郭郁烈,他在甘肅漢族歌謠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有論文《隴上非草原區歌謠論略》。就其市縣級“集成卷”的編撰者群體而言,有許多在甘肅漢族歌謠采集、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績,其中的代表者有陳鈺、丁述學、丁作樞、蘭保平等。
21世紀以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甘肅漢族歌謠中的典型個案及其傳承主體被納入政府保護體系,進入各級保護名錄。截至2021年6月,甘肅漢族歌謠尚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是有與之相關的傳統音樂類項目2項,分別是“甘州小調”和“兩當號子”。與甘肅漢族歌謠相關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24項,分屬于民間文學和傳統音樂兩個類別。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歌謠·甘肅卷·漢族分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總編纂,戚曉萍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 2023-11-29“把甘肅唱給你聽”大賽完美收官 甘肅文旅“十佳”歌曲新鮮出爐
- 2023-11-28“光影”中的不凡瞬間——甘肅省6件作品入選第29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
- 2023-11-25多次夜襲敵人陣地 抗美援朝老兵在轟炸中撿回一命
- 2023-11-25徐新建:真正的旗手——序《葉舒憲學術思想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