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雕塑家孫紀元與敦煌城標“反彈琵琶”
敦煌城標“反彈琵琶”雕塑。網絡圖片
1982年孫紀元創作“反彈琵琶”雕塑。
孫紀元臨摹盛唐205窟菩薩工作現場。孫紀元供圖
敦煌城標“反彈琵琶”,一個源于莫高窟千年營造的藝術原型。這一形象來源于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凈土變》中的一部分。她是古代藝術家經過大膽藝術構想,描摹了伎樂天手持琵琶,伴隨著仙樂,悠閑雍容,翩翩翻飛于佛國場景的杰出藝術形象。
1979年,甘肅敦煌藝術劇院編劇創作的舞劇《絲路花雨》,在國內外及世界各地演出,深受好評,久演不衰,被譽為東方藝術的奇葩。依托舞劇脫穎而出的那楚楚動人、超脫形體的“反彈琵琶”造型更是成為不朽的經典,也隨著舞劇的遠播不脛而走,漸漸代表了世人心中的唯美敦煌。那么,是誰經過大膽創新和構想,將此藝術形象做成大型雕塑,屹立敦煌城盤旋路中心花壇,以示敦煌的文化城標呢?這位大師就是孫紀元先生。
給敦煌留點東西
孫紀元,著名雕塑家。1953年至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后來的敦煌研究院)從事古代雕塑臨摹研究及雕塑創作。1984年調往天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任所長。耕耘一生,臨摹敦煌彩塑四十余種,深得傳統雕塑的啟迪,他的作品及城市雕塑獨出機杼、巧奪天工,均為精品佳作。
快要離開莫高窟之際,孫紀元想要給敦煌留點東西。留點什么呢?當然是與自己專業分不開的傳統彩塑。當時全國城市標志還處于萌芽階段,孫紀元大膽設想構思,為何不在敦煌塑一個大型雕像以示敦煌的文化地位呢?這個想法讓他一下興奮了起來。隨即,孫紀元向當時的敦煌縣政府提出了建議,并很快得到敦煌縣委、縣政府的采納,并且委托他來設計和制作這件雕塑。
構想容易實施難,在接到雕塑的創作任務后,孫紀元輾轉反側,久不能寐。他查找資料,腦中一遍一遍構思,終于將思路聚焦在“反彈琵琶”的形象上。這個宏偉的雕塑,要做多大?用什么材料?怎樣架構?孫紀元迎著困難,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洞窟工作經驗,將傳統雕塑架構與現代雕塑技法進行糅合,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幾易其稿,終于完成了雕塑“反彈琵琶”雕像的創作稿。創作稿完成后,敦煌縣委、縣政府給予了莫大的肯定,一致通過了在敦煌城市中心塑造“反彈琵琶”形象雕塑的方案。
為了更好地表現形象,孫紀元和兒子孫靖采用敦煌莫高窟傳統泥塑的方法,敦煌傳統木骨泥塑以木為骨,以泥為肉,用泥的柔軟性進行塑形和反復修改。傳統泥塑最大的特點在于每個作品只有一件,具有唯一性,反彈琵琶造像完全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塑造,造型完成后再用水泥混合石膏的泥漿進行翻模澆筑。一番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之后,孫紀元父子開始動手塑造。
父子辛苦大半年
那年24歲的孫靖剛考入四川美院雕塑系,從小在洞窟的耳濡目染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他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開始塑“反彈琵琶”的時候,為了更加結實,他們采用傳統泥塑的方式將麻加進去,用了傳統方法加現代材料的獨創方法進行造像。當時雕像施工在第二現場,父子倆對照設計稿對雕塑進行放大制作,由于受當時條件限制,放大雕像的房間高度不夠,不方便觀察和調整雕像的形象。為了不影響到雕像的放大效果,父子倆就想了一個土辦法,他們在雕塑的正前方挖了一個兩米左右深的土坑,父子倆在雕塑架上面工作一會兒就下到坑里模擬雕塑現場來觀察效果,發現問題后再上去繼續修改調整雕塑,就這樣在六七米高的腳手架上上下下、來回攀爬,個中辛苦,可想而知。
雕塑之時,正值盛夏,敦煌城里氣溫足有40攝氏度。因為泥塑在高溫天氣下風干速度很快,父子倆不得不干一會就拿噴壺上上下下地噴水以保持泥塑的濕度,稍有懈怠雕塑就會干裂,因此不得有半點馬虎。孫靖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是記憶猶新,他說道,“我當時年輕,但是我父親已經年近五十,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腿痛、渾身不適,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團團泥巴幻化成形,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績還是很開心的。”
傳統雕塑制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今天當我們漫步莫高窟,也許你并不知道那些驚艷的藝術大作,往往是大批無名工匠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藝術結晶。孫紀元父子經過大半年的反復打磨與雕琢,于1983年年內圓滿完成整個雕塑工程。“反彈琵琶”佇立的那一刻,孫紀元便欣然離開了敦煌,去堅守另一方佛陀庇護的地方——天水麥積山。
15年后重塑大作
歲月輾轉,“反彈琵琶”在那個文化旅游火熱的年代,迎來了數以千萬計的國內外嘉賓,成為敦煌名副其實的文化標志和唯美形象。時隔15年后的1998年,因文化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反彈琵琶”雕塑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根據城市建設的需要,敦煌市委、市政府再次邀請孫紀元主持創作放大“反彈琵琶”雕塑,計劃將原來的雕塑放大一倍并采用永久材料花崗巖塑造。孫紀元此時已年近七旬,他欣然接受了這次重塑工作,為自己的大作進行“涅槃”重生。這次,仍然是父子聯手,完成了雕塑的放大制作,并于1998年順利安裝完成。
今天,當我們漫步敦煌街頭,那耀眼的城市中心雕塑高聳肅穆,神采奕奕,深情注視著東方,用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每一位走進敦煌的貴客。“反彈琵琶”已成為敦煌人民心中神圣的存在,將一如既往地巋然屹立,見證著敦煌的發展與現代絲路的興盛。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特約撰稿 張自智
- 2024-01-15甘肅作家出書緬懷“金老爺子”:留住父親70載“田園童話”
- 2023-12-08【文化·薈萃】隴上“書壇巨擘”王了望
- 2023-12-08張惠娟母子和他們的“敦煌故事”
- 2023-11-29薛虎峻篆刻《二十四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