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沙井驛往事
和很多蘭州老地名一樣,沙井驛已經成了一代人的回憶。在老蘭州人的記憶中,沙井驛就是燒紅磚的地方,那一片有很多磚窯,在落日的余暉中煙霧繚繞;而在新一代蘭州人眼里,現在的沙井驛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物流中心,繁忙的火車站、四通八達的鐵軌,整日里都是火車來來去去呼嘯而過的聲音。
其實,沙井驛是一個有歷史、也有故事的地方。
單從地名看,沙井驛肯定是古代的驛站。沒錯,這里曾經有驛站,規模還不小呢。不過驛站只是這里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城堡,明代的沙井堡,屬于明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軍事要塞。據《莊浪匯紀》載:沙井堡周長228丈,城高3丈5尺,底部寬3丈,頂寬1丈,上面有兵丁巡邏。東西有城樓2座、腰樓2座。東、西、南三面開有城門,東西城門外各有一座吊橋,堡城外開掘了一道城壕,城壕外側筑有攔馬墻,可謂固若金湯,明代200年內沙井堡從未被攻破。堡城內不止駐有軍隊,還有一些百姓居住。
既然是城堡,內部有各種嚴密的管理機構,保證城堡內的軍事、行政、民事管理,堡內公署有察院、遞運所衙門、防守公署、驛丞公署,還有倉1處。廟宇有玉皇廟、關王廟、文昌廟、二郎廟、馬神廟。史料記載,最紅火的時候,堡中有防守官1員,軍丁117名,還有鄉兵102名、保甲2名。明代萬歷時,沙井堡內住民48戶,660口人。
驛丞公署即沙井驛驛丞辦公的場所,設驛丞1員,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不入品,每月俸糧1石,下屬驛吏1名,月支糧3斗。遞運所為運遞官方物資及軍需的機構。《安寧區志》載:沙井驛自漢唐以來,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由蘭州去河西的第一站。清代沙井驛的規模在《重修皋蘭縣志·武備》上有所記載:“清代前期,距蘭州城南關的蘭泉驛西北40里的沙井驛,共有驛馬75匹,驛夫47名。”
沙井堡是莊浪衛軍事城堡之一,它雖然離蘭州城比較近,但是歷史上卻不屬于蘭州,從明到清初為涼州管轄。清代乾隆《甘肅通志》記載,沙井堡在縣(平番縣)東南190里,城圍280丈。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經甘肅巡撫許容批準,沙井驛歸皋蘭縣管轄。此后,沙井驛這一帶才逐漸隸屬于皋蘭縣。
清代國家的疆域擴大,蘭州從邊境變成了內陸,沙井堡失去了軍事作用,只有沙井驛仍然運轉,清代后期沙井驛的規模減小,主要是因為在清朝前期甘新驛道必經沙井驛,向西北迂回曲折行70里才到莊浪河谷的苦水驛。而到了清代后期,官員、商旅則多自安寧堡大沙溝,取道朱家井、俞家灣,到莊浪河谷的紅城驛,路較便捷,因此,沙井驛的地位有所下降。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遣戍伊犁,著《荷戈紀程》載:“八月初七日,出蘭州西門,過黃河浮橋,十里,至十里店,名離城十里,實則倍之。又五里浸灣墩,又五里俞福墩,又五里沙崗墩,又五里安寧堡,又五里三道橋,又五里沙井驛。將至驛處,山土坍塌,有僅留一蹊徑者,驛舍亦破損。”
后來隨著郵政的成立,驛站被裁撤,沙井驛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走進了歷史書中,沙井驛成了地名沿襲了下來。
□彭維國 瞿學忠 甘霖
- 2024-01-24獻城歸順成吉思汗 這個家族六代人世襲官職
- 2024-01-24古代教學實力哪家強?五涼時期甘肅這個地方學霸輩出
- 2024-01-24一張明代名家墨寶拓片 再現消失的秦州古城印記
- 2023-12-26羋月傳里的義渠真實存在嗎?這個神秘國都的印記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