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名譽主任 吳順清
【一線講述】
我今年已經75歲了,和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在我心中,每一件文物都有獨特的價值。繪畫、建筑、陶瓷、雕刻……它們身上,都有著濃厚的歷史韻味,讓人著迷。
還記得畢業后剛分配到荊州博物館時,我心里擔憂極了。我所學的專業和文物修復與保護完全不沾邊,只能硬著頭皮來報道。沒想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熱情地歡迎我。大家都說,不用擔心,這里一定有你的用武之地。
慢慢地,我放下了心中的忐忑。有一天,老師告訴了我一件事:考古界有一個說法,叫“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半年”。原來,南方地區出土的竹木漆器類文物,由于地下水位比較高,出土后的含水率會非常高,大部分在300%至700%之間,有的甚至高達1500%。如何維持這些文物的形狀?最簡單的做法是仿照它原來的賦存環境,浸泡在水里。
然而,這只能算是權宜之計。我們要研究這些文物,不能總是把它們泡在水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老師笑著告訴我,這是一項挑戰,比如脫水技術問題涉及化學、材料等領域,文物修復問題涉及考古、歷史、工藝、藝術等領域,完成這項挑戰,需要多個學科來協同研究。就這樣,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開始靜下心來學習知識和技術。
開始搞研究的時候很艱苦。受制于經費,我進博物館建設的第一個實驗室幾乎就是個“空殼子”,很多儀器設備、常用試劑等都來自我大學老師的贊助。后來,館里擠出經費用來購買化學試劑,我便常常自己拖著板車到離單位約20里遠的倉庫提貨。
為了解決難題,我聯合一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比如,解決出土竹木簡牘方面的問題,我們聯合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團隊共同研究。在解決飽水漆器病害問題上,有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林科院等單位參與。在解決漆器修復問題時,不僅有專攻各個時期漆器的專家參與指導,還有具備美術功底的專業人員來實施修復工作。歷時十多年,我們終于研發出能夠解決高飽水病害的工藝。
目前,用這項技術處理的文物占全國已經保護處理此類文物總量的70%。同時,我們針對出土的早期絲織品保護的難題,創新性地提出了生物化學技術應用于糟朽絲織品保護的新思路,并開展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退休之后,我依然奮戰在文物修復一線,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文物的真容。
【青春之聲】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吳順清文物修復與保護團隊成員趙陽:2022年8月,貴州墳壩頂考古現場發現了木漆器,當地聯系我們尋求幫助。我帶著幾名同事奔赴考古現場,利用中心研發的木漆器現場加固和提取技術,成功對出土文物進行了發掘和保護。能在關鍵時刻挽救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覺得既興奮又驕傲。作為一名年輕的文物工作者,我將學習老一輩專家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將前沿的科學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事業,推動我國文物保護技術向前發展。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任歡、張勝)
- 2024-02-02文物碎片“拼湊”文明脈絡
- 2024-02-02【新春走基層】通渭農民書法家何志成義寫春聯送祝福
- 2024-02-01“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 2024-01-19手寫春聯添祝福 白銀區送出第一“筆”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