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月十五鬧元宵
文\謝春梅
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平諸昌之亂,每逢此夜,必出游玩,與民同樂,于是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隋、唐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萬人。”
元宵作為正月十五的傳統美食,由來已久。元宵初稱為“湯圓”,后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稱其為“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做法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征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在我的家鄉定西,有小年大十五的說法。正月十五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節,又稱元夜、燈節、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兒時記憶中的正月十五,比農歷的春節還要熱鬧許多。村莊里和田野中,總被白茫茫的積雪覆蓋,三溝兩岔熱鬧的村莊里,不時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還有孩子們的歡笑聲和雞鳴犬吠聲……這一天,我們會比往常起得早,屋外還是寒風刺骨,父親已經將各個屋里的火爐生好,母親在鍋臺上忙碌,我們兄妹四人則在暖融融的熱炕上嬉笑打鬧,等待著母親為我們烹制出可口的年菜。
當鍋蓋掀開的一剎那,熱氣與飯菜的香氣就彌漫了整個屋子。孩子們一頓狼吞虎咽之后,就迅速趕到社火集中匯演的地方,“搶占”一個最佳的觀看位置,一時間,平時寂靜的山村里,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人們把整個場地圍得水泄不通,那場面真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正月十五的頭三四天,村里熱心的長輩們就開始張羅,在村里最寬敞的地方搭上一架高大的秋千。秋千用兩個石磅當底座,兩面旗子,一串響鈴,將一架秋千裝飾得格外威風。
正月十五這天,十里八村的社火隊都要集中到秋千場地一起參加演出。定西的社火,以雄渾大氣、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而著稱。化裝好的社火隊伍,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一大群社火“粉絲”前呼后擁,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響起,舞龍的,耍獅子的,打太平鼓的,一撥接著一撥,踩高蹺的、劃旱船的,都能引來無數贊許的目光,還有那些扮演大頭娃娃、獅娃子的,是小朋友們羨慕的對象。隨著“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和“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往日寂靜的村子也跟著沸騰了。
社火的自古傳承,可以追溯到漢朝,據歷史記載,它是漢代民間的神本樂活動,其中的活動主要是一些戲劇和歌舞,也有比武、拋硬幣等多種活動。
正月十五民間還有猜燈謎活動。“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民俗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定西民間還有新婚婦女避燈之說,凡成婚的年輕女性,正月十五這天要去娘家避燈,正月十六方可回婆家。正月十五當夜,家家戶戶門前要點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在柴堆上爭相跳躍,以驅災避邪,保一年四季平安。
在老輩人眼里,正月十六是一個大吉的日子,在傳統文化中,六是非常吉利的數字,所以在民間,正月十六也有很多習俗,正如老人所言“正月十六游百病”。據傳,此俗源于明代。清人甘熙也在《白下瑣言》中寫道:“歲正月既望,城頭游人如蟻,簫鼓爆竹之聲,遠近相聞,謂之‘走百病’。”按現代解釋:春節飽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遠,漫步散心,確能幫助消化,去病免疫,所以才“爬城頭走百病”。
宋代詩人蘇轍的《正月十六》寫道:“上元已過預收燈,城郭游人一倍增”,走“百病”、跑“百病”,是倡導你走出家門,呼吸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走一走、跑一跑,有利于消災祛病,寓意一整年都平安順吉,身體健康。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正月十五如果能下一場雪,則含“瑞雪兆豐年”之意。在定西也有在正月十五臨近掌燈時分,若天氣晴朗、樹靜無風,則當年的胡麻一定豐收之說。所以元宵節這天,農人們都盼著遇上一場大雪,來年種的莊稼由于土壤濕度好,出苗齊,定是一個豐收年!春節過后,繁忙的“春播”農活便拉開了序幕,萬物閉藏的冬天結束了,一個新的輪回已正式開啟!
- 2024-02-22藏在古詩里的燈謎
- 2024-02-19【網絡中國節·春節】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龍騰迎盛世 社火鬧新春
- 2024-02-18錦繡中國年 | 黃河岸邊的古老“煙花秀”
- 2024-02-18甘肅敦煌:民俗社火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