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
天水伏羲廟
古風臺
天水伏羲廟龍的造型
人面鯢紋魚陶瓶
鯢魚——娃娃魚
今年“龍”成了網紅,這不僅是因為甲辰龍年的到來,更因龍這一圖騰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說起龍圖騰,同學們是否知道,它與我們甘肅有著不解之緣,想想甘肅的簡稱“隴”,沿著這條歷史線,我們在甘肅天水尋找發現了許多關于龍圖騰的故事。
A 隴曾有以龍為圖騰的部落
“隴”,詞條中有三個釋義:
1.隴山,山名。在陜西、甘肅交界處 ;2.甘肅的別稱; 3.古又同“壟”。
為啥叫隴山呢?有學者分析,阝就是山地,阝加龍,就是山地上住著龍。
也就是說,甘肅這片山地,可能曾經屬于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或部族。此外,《山海經》中所指“龍首山”也可能是隴山。
從地理上看隴山是黃土高原上唯一的大型山脈,附近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氣候宜人,夏天濕潤涼爽,為遠古的華夏民族提供了發展繁衍的良好場所。這個以龍為圖騰的原始部落,部落首領是伏羲、女媧。
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可以說隴,隴山,龍山,都與伏羲女媧這一對“龍祖”有關。
中華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竹書紀年》有“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
祖籍甘肅安定臨涇(今鎮原縣)的東漢哲學家王符說龍之形體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與現今龍的形象已非常接近。
“龍”的這九種“構建”都來自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在古代隴山一帶都是最為常見的動物,在新石器時代,它們與先民的漁獵生活息息相關。
B 伏羲女媧這對“龍祖”的故事從這里開始
天水市甘谷縣的一首民謠:“別看伏羌地方碎,伏羲皇帝頭一輩。桑葉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臺”,這是一首在甘谷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民謠,世代相傳。
民謠中傳說的伏羲出生地就是甘谷縣白家灣鄉的古風臺。
古風臺上有艾蒿山,分為圓咀、饅頭咀、苜蓿梁、漩渦咀、艾蒿山五臺,其山頂中央低凹,呈盆地狀,面積約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狀,據說伏羲在第五臺艾蒿山擺卦,故艾蒿山又稱“八卦山”。
于此,古風臺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山名,它包含著歷史、人文和軍事的重要元素。
目前,研究伏羲文化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伏羲誕生于天水成紀一帶。
天水三陽川的卦臺山,相傳為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始畫八卦的地方。
還沒到卦臺山,人文始祖伏羲已在廣袤的山川和我們的心頭投射下他巨大的身影。
在當地人眼里,渭河和葫蘆河是伏羲與女媧的化身。渭河是伏羲,葫蘆河是女媧。在三陽川,伏羲一邊在卦臺山畫八卦,一邊等著屬于自己的愛情。在他的腳下,種了一大塊麥田。作為葫蘆河的女媧,在秦安的一個山洞里,把一塊補過天剩余的石頭戴在胸前的瞬間,她有了愛情的靈光,變成了一條崎嶇蜿蜒的葫蘆河,向東而來。從秦安到三陽川,她經過了九道彎、九片麥地。在三陽川入口處,她看到更大的麥地正在嫩生生地長著。女媧與伏羲的愛情,成了三陽川最美的傳說。
卦臺山又名畫卦臺,就在三陽川西北端的渭南鎮。這座山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330米,至山底高差166米,山頂之塬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8米,凸起于四周。畫卦臺遠看如一古老城堡。從高山上看,卦臺山并不險峻,但到山腰停車場下車,再沿臺階往山頂的伏羲廟攀登,漫長的石階一步步抬高,讓人平添了一種拜謁的肅穆和莊嚴。再看卦臺山山體如一龍馬之態雄臥于景色秀麗的三陽川西首,集一川風脈于山嶺,讓三陽川之行到了最精彩的節點。
卦臺山原有山門、戲樓、午門、鐘樓、鼓樓、側殿和伏羲大殿盡以復建,風貌如舊。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貼金、身著樹葉的伏羲大像,大像座下還有一尊2000多年前的伏羲鑄鐵小像;右側塑一振翼欲飛、造型奇特的龍馬;左側有一木架,架上懸一圓形八卦盤,光亮照人,猶如古代銅鏡,其質料奇特,似木,敲擊卻鏗鏘有聲;似金石,斧鑿紋路卻清晰可辨。
在一處偏殿,我們看到從民間征集來的原卦臺山上遺留的脊獸和礎石。
似乎是在與伏羲在卦臺山畫下八卦的動人傳說相應和,早在1947年7月,考古學家裴文中沿渭河在三陽川考古,首次發現卦臺山為史前人類活動的遺址。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普查時發現,卦臺山古文化堆積層厚達0.2-0.5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層、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遺跡,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50余件。經鑒定,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登臨卦臺山頂,俯瞰三陽川,川原之上浮動著淡淡的霧靄,但我們還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顯得異常深邃和神秘。當代學者黎振國先生對伏羲畫八卦產生的影響作了精辟論述:“八卦無疑是中華民族最有特征的神秘奇妙的文化創造之一,沒有其他什么事物能像它那樣,在中國歷史上造成如此巨大、廣泛而又復雜的影響。算命先生利用它來卜知未來,天文學家利用它來制定歷法、推算天象,哲人們從中間悟出天地的起源和萬物的生成,氣功師們從它那里體會真氣的運行過程,藝術家們則把它搬上芭蕾舞臺……”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 2024-02-26誰打翻了醋壇?甘肅人的新年專屬“消毒劑”了解下
- 2024-02-26靜寧方言的文化特質
- 2024-02-03東方“神秘微笑”為誰塑造?背后藏著供養人一片孝心
- 2024-02-01漳縣獨秀石 見證北宋對西夏的軍事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