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三國時魏國天水郡冀縣人。因為郡望是天水郡,所以史籍上多稱“天水姜維”。籠統說“天水”并無不妥,具體而言,應是“天水冀人”,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甘谷縣六峰鎮的姜家莊,明清以來傳為姜維故里。清代伏羌縣(今甘谷縣)城西三官廟側立有“漢平襄侯姜維故里”大碑。
姜維幼年時,父親戰死疆場,孤兒寡母,生活不易。但他少有大志,樂學不倦,終成大才。歸蜀之前,在天水郡擔任過上計掾、從事、功曹、參軍等職務。姜維多年征戰,以名將留名。其實他還是鉆研鄭氏經學的學者?!度龂尽方S本傳說:“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鄭氏,即東漢大學者鄭玄,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貫通,遍注群經,形成通學“鄭氏學”。“好鄭氏學”,可見姜維是文武雙全的儒將。
涼州上士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今甘肅禮縣境),突襲隴右,天水等郡一片混亂,各縣響應。當時姜維隨天水太守馬遵巡察地方,事出突然,這個馬太守懷疑姜維等有異心。姜維無端被猜忌,私自奔逃,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區)不納,自己為官的天水郡冀縣拒入,走投無路的姜維便投入諸葛亮帳下。姜維去魏投蜀,事出偶然,而《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將此演繹得有聲有色,由是人們記住了那個長槍大馬,屢挫蜀軍,智勇足備的英武將軍。民間講述“諸葛亮智收姜維”,故事曲折有趣,更是為人喜聞樂道。
諸葛亮五次北伐,以第一次北伐戰果最為輝煌,因馬謖失街亭而毀于一旦。要論戰果,除了“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之外,就是得到了姜維這員才華超群的干將。歸順當年即委以重任,任用為丞相府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度龂尽方S本傳特別提及“時年二十七”。諸葛亮還特意在信中對心腹——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又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謹見主上。”的確有相見恨晚,喜不自勝的意味。永南是李邵之字,諸葛亮南征時為治中從事,本年卒;季常為馬謖長兄馬良之字,劉備東征孫權,馬良聯絡武陵蠻,遇害。馬良諸人屬有識見的純文人,而姜維既通鄭氏學,又是敏于軍事的文武全才,當然要高人一籌。東漢時涼州的州治及天水郡的郡治就在姜維的老家冀縣,于是乎諸葛亮以“涼州上士”稱贊姜維。這里的涼州不是曹魏以姑臧(今甘肅武威市)為治所的涼州,而是諸葛亮沿用東漢以冀縣為治所的涼州,用這個大地名表達對姜維的贊賞之情。
關于姜維歸蜀,還有個小故事。“魏明帝太和中,姜維歸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書呼維令反,并送當歸以譬之。維報書曰:‘良田百頃,不計一畝,但見遠志,無有當歸。’維卒不免。”大意是說,姜維歸蜀,匆忙倉促,老母未能同行。事后魏國當政者迫使其母寫信招子反正,并在信中特意附帶中藥當歸,示意應當適時歸來。結果,姜維回信以另一味中藥“制遠志”作喻,表明其在蜀國干大事業的決心。“良田百頃,不在(或計)一畝”是起興之詞,寓意是說魏國地大物博、人才眾多,也不缺一個半個的,回歸又有何用。“維卒不免”是說姜維最終身死異國,未能回到家鄉。
九伐中原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丞相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軍中。姜維任右監軍輔漢將軍,進封平襄侯。平襄,在今甘肅省通渭縣城,是西漢時天水郡郡治所在,契合姜維“天水姜維”的郡望。
諸葛丞相去世,興復漢室的北伐大業還要繼續,才兼文武的姜維自然成了蜀漢朝廷的頂梁柱,即便蔣琬、費祎相繼為大將軍時,主軍征伐之事也是專屬姜維。《三國志·蜀書》卷44將蔣琬、費祎、姜維三人合傳,此三人依次接替進位大將軍,掌管軍政大權,足見其在蜀漢后期的重要地位。姜維繼承諸葛丞相遺志,信念堅定,多次北伐,也就是俗言的“九伐中原”。茲據《三國志·蜀書》卷33《后主傳》及卷44《姜維傳》等史料考述如下:
蜀漢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屯駐漢中,率領偏師數次西進擾攻魏境。
蜀漢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升任衛將軍,與新任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參與最高軍事決策。本年,雍涼地區羌胡起事反魏,姜維出兵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大戰于洮西(今甘肅省臨洮縣洮河以西)。涼州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歸降,姜維將其遷徙安置于蜀境。
蜀漢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維進兵魏西平郡(郡治在今青海省西寧市),無功而返。
蜀漢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姜維率兵數萬出石營(今甘肅西和縣西北),經董亭(今甘肅武山縣南)包圍南安,分兵出落門(今甘肅武山縣洛門鎮),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進至落門截擊。姜維久攻南安不克,糧盡撤圍退兵。
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出兵隴西,狄道長李簡獻城投降。繼而進軍圍攻襄武(魏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縣南),擊殺魏將徐質,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攻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狄道(今甘肅臨洮縣)、臨洮(今甘肅岷縣)等縣,并遷徙此三縣士民入蜀。
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七月,姜維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攻魏,在洮西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損兵數萬,王經率殘部萬人還保狄道,魏征西將軍陳泰星夜馳援,姜維撤軍而還。
蜀漢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維升任大將軍,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合擊上邽。姜維率先出兵祁山,聞魏安西將軍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攻南安。鄧艾軍搶先占據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截擊。姜維進攻無果,東下轉戰落門,隨即乘夜色東下奔襲上邽,胡濟爽約未至預定攻擊區域,又被鄧艾追兵在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擊敗。姜維所部死傷慘重,星散流離,被迫撤回蜀境。
蜀漢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魏國淮南兵變,姜維趁機率兵數萬出駱谷,進軍至關中芒水(今陜西周至縣黑水)。魏軍堅壁死守,姜維不勝而返。
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出兵攻魏,與魏征西將軍鄧艾大戰于侯和(今甘肅臨潭新城鎮),為其所破。姜維退兵沓中(今甘南舟曲縣境)屯田。當時宦官黃皓和右大將軍閻宇內外勾結弄權,朝廷烏煙瘴氣。沓中屯田,一是積谷修兵,等待時機,繼續北伐;二為遠離政治漩渦,避禍自保。
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權臣晉公司馬昭派遣鎮西將軍鐘會、征西將軍鄧艾等率大軍數道南伐蜀國。姜維周折轉戰,退兵劍閣據守,阻擊正面進攻的鐘會。鄧艾自陰平(甘肅文縣境)險道進軍,突襲成都,后主劉禪未戰即降,蜀亡國。姜維無奈偽降鐘會,謀圖伺機復蜀,事敗被亂軍所殺。
姜維九次北伐,八出隴右,攻擊雍、涼接合部的隴右,堅信聯合雍、涼羌胡作為盟軍,完全可以達到遮斷隴右的北伐初步目標。如《三國志·蜀書》姜維本傳所言:“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才武,欲誘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但隴右是魏國的重點防御區域,兵多糧足,加上郭淮、陳泰、鄧艾等良將坐鎮,其北伐敗多勝少,“隴以西可斷而有也”的局面也始終沒有降臨,最終弱小的蜀國在魏國的南伐中一戰而亡,身死族滅,南柯一夢,成為十足的悲劇性人物。
功過是非
對姜維的評價,歷來都是褒貶參半,至而褒少貶多?!度龂尽纷髡哧悏墼u曰:“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評價不高。東晉史學家孫盛對姜維則損毀更甚,認為姜維于忠孝節義智勇一無可稱,“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茍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敵喪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
元代史學家《資治通鑒音注》的作者胡三省對此頗不以為意:“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相較而言,曾在蜀國擔任過秘書令深知姜維為人的郤正評論比較公允:“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樂學不倦,清素節約,家無余財,品行高潔,活脫脫一個清官、好官形象。
平心而論,姜維不懼艱辛,百折不撓,銳意北伐,無疑是諸葛亮興復漢室事業的稱職接班人。魏國的討蜀詔書有言“蜀所恃賴,唯維而已”,他的死對頭鄧艾也不由贊嘆“姜維自一時雄兒也” 。這些敵對方的言論,所透露出的都是對其才干人格的稱道。姜維,一個魏國的降將,一個比昏庸的后主劉禪更愛蜀國的人,為蜀國江山社稷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沒有在天府之國安享清福,而是為未盡之事業長年轉戰于隴右的深山大谷間,忠心遠志,蒼天可鑒。至于理想未遂,抱負不濟,只能說是時也、勢也,而其一往無前、堅貞不屈的奮斗精神永遠值得世人敬佩。
墓冢祠廟
1.甘谷縣姜維墓冢祠廟
姜維墓,在姜維故里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傳姜維偽降兵變被殺,暴尸原野,魏派專人監視,不得掩葬。姜維的隨從設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鄉人民依憑南山修筑此衣冠冢。靴子別葬冢旁,姜家莊南山就有了靴子坪之稱。1988年,甘谷縣重修姜維衣冠冢,今墓前所植樹木亭亭如蓋,時有游人前來憑吊忠魂。1999年,姜家莊村民在村頭創修姜維紀念館(或稱姜維祠)。院內立楊成武將軍題寫的“姜維故里”碑及眾多頌揚姜維的石刻,大殿有姜維彩塑雕像及敘述姜維生平的壁畫。2020年,六峰鎮建設姜維文化長廊,立姜維挺槍躍馬雕像一尊,英姿颯爽。
據乾隆《伏羌縣志》載,甘谷周元坪魏兒溝有姜維墓,縣城設漢平襄侯姜公祠。除甘谷外,天水市的其他地方也有姜維遺跡。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載,秦州北有姜維壘,秦州西南的鐵堂峽有姜維故宅和姜維祖塋。無論“真相”如何,遺跡多正好說明故里人民對姜維的崇敬之情。
2.四川劍閣縣姜維墓冢祠廟
四川劍閣縣劍門關是姜維阻擊魏鎮西將軍鐘會之地,有姜維屯兵處、姜維洞等遺跡,并建有姜維墓、姜維祠廟。
姜維墓,原址在劍門關內金牛古道旁。1936年,建修川陜公路遷至大劍溪對岸,2010年再次遷建。原祠廟始建于明代,2010年新建之祠廟在劍門關景區內,祠墓一體,祠前墓后。祠廟匾題“平襄侯祠”,祠內按姜維生平塑“歸附蜀漢”等群雕像。墓冢上圓下方,墓前豎碑“漢大將軍平襄侯姜維之墓”。周圍草木蔥茂,風景優美。
3.四川蘆山縣姜維墓冢祠廟
蘆山縣傳是姜維建城戍兵之地,于是有“姜城”稱謂,縣境姜維遺跡眾多。
姜維墓,在蘆山縣城東北龍尾山頂。相傳姜維為魏國亂軍所殺,被分尸取膽觀看稀奇,其部下勇士冒死搶回肝膽葬于龍尾山,所以此墓又稱“膽墓”。墓始建時間不詳?,F存墓園有墓冢、碑亭,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亭立清道光年間墓碑二通,一題“漢大將軍姜伯約之墓”,一題“漢大將軍平襄侯姜諱維墓”。
平襄樓·姜公廟,在蘆山縣城南街。平襄樓又名姜慶樓,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為三層三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斗拱建筑。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襄樓后即為姜公廟,單檐歇山頂建筑,始建于明代。平襄樓、姜公廟不遠處有漢姜侯祠牌坊,始建于明代。正面匾題“漢姜侯祠”,背面匾題“萬古忠良”。
姜維為魏國亂兵所殺,分尸泄憤,故鄉冀縣或蜀中的劍門、蘆山當時都是魏國之地,當局不會允許為這個敵對國名將起墳立墓,頌揚表彰。眾多的姜維墓冢及祠廟都是后人出于對他忠勇精神的敬仰而設,是英雄崇拜情結。因此,甘川兩地的墓冢究竟是真是假,其實無關緊要。
- 2024-03-19敦煌往事——記莫高窟第一位講解員蔣毅明
- 2024-03-14明朝第一才子被貶發牢騷 一句喟嘆火了一座城
- 2024-02-02三位文物修復師講述指尖技藝與心底熱愛—— 匠心守瑰寶 妙手護文脈
- 2024-02-02當好壁畫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