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堪旺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它既是仲春與暮春之交的節氣,也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
清明屬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融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到晉文公時期才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此外還有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植樹、拔河等眾多戶外游樂活動,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團等食俗。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清明節的習俗
圍繞掃墓祭祖和踏青郊游兩大禮俗主題,清明節的諸多習俗至今仍傳承不輟。
1.掃墓祭祖
“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寫出了清明祭祀的重要內涵,也證明了在唐代,從寒食節一直延伸到清明節的拜祭掃墓習俗。清明節習俗在各地略有不同,根據祭祀場所的不同,清明節分為墳墓祭和祠堂祭,其中墓祭最普遍,祠堂祭又稱廟祭,有的地方直接稱為“清明會”或“食清明會”。
2.踏青
“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盆,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清明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時節,于是,人們便紛紛結伴前往郊外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以前也被稱為探春、尋春等。長期以來,我國民間一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可見早在西周,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經是一種禮制了。清明前后,正是草木抽芽之時,故而不怕踩踏,所以也才有了踏青之習俗。
3.食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前的傳統美食,這個風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律法要求寒食節平民停止做飯,那就是“寒食三日”。
古代寒食的傳統食品是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樣的,這些食品都可以事先制成,在寒冷的日子里供奉充饑,不用舉火做飯。現在,青團有使用青艾草做的,有用雀斑汁和糯米粉做的,也有將紅豆做成餡的。
4.放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紅樓夢》七十二回中就有“放晦氣”之說。所以在清明節,很多人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都被風箏帶走了。
5.插柳枝
“清明插柳,端午掛艾”,這是流傳在北方的一句俗語。北宋詩人宋柏仁的《清明插柳》里就有“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這樣的詩句。每年清明,家家戶戶都會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笛。
每年冬春交接之際,四野還不景氣的時候,柳樹總是最先吐出新綠。在古代民俗里,清明其時青柳依依,出門踏青的人,淺插一枝春柳,有著帶來好運和辟邪之意。
6.蕩秋千
在古代,清明節被稱為“秋千日”,從南北朝開始就已經流行起來,最早叫千秋,后來人們改名秋千,古代的秋千多以樹丫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成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根據民間傳說,秋千蕩得越高象征著生活越美好。又加之可鍛煉身體,培養勇氣,故而蕩秋千至今為人們所喜愛。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點絳唇·蹴罷秋千》)寫的就是李清照清明時節蕩罷秋千后的喜悅。
7.拔河
拔河運動始于春秋后期,最初在軍隊中盛行。當時被稱為“牽鉤”,后來傳到民間,在唐代開始被稱為“拔河”。唐玄宗時期曾在清明時期舉行大規模拔河比賽,后來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據說,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
8.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羽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時節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蹴鞠始于戰國時期,到了漢代蹴鞠已成了一種非常專業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大規模的活動。近年來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得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中華大地上又得到了延續。
9.吃五色蛋
清明節吃雞蛋的習慣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古人將雞蛋、鴨蛋、鳥蛋等各種蛋煮熟后,涂上各種顏色,叫做“五色蛋”。他們把這些五色蛋扔到河里,隨水而流。清明節又正值萬物孕育的春天,與雞蛋“孕育生命”之意也恰巧相合,“雞”“吉”字諧音,雞報曉司晨,清明節早晨吃雞蛋,有圖吉利、祈愿健康的意思。
10.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糕的重點不在口感,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夠不夠“高”,用來寄托美好愿望。
清明養生貼
1.起居養生
關于清明養生,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得非常清楚: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發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身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這個時節,應該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2.宜飲食
飲食方面,宜用清補之品,食甘減酸,溫潤陽氣,益肝和中。春季肝氣旺盛,食酸易致肝氣更旺,影響消化功能。脾胃虛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陽氣生發受阻。菊花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代茶飲,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將冬季體內積存的寒邪散發。
3.起居外出
“清明”時節,天氣轉暖,細菌、病毒極易滋生,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病多發季節。起居外出時,應注意添減衣物,“勿極寒,勿過熱”,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習慣,防止“病從口入”。
各地清明的習俗不盡相同,還有許多諸如斗雞,射柳,蒸糕餅,吃馓子,采食螺螄,包清明粽等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都已增加了新的內容,比如掃烈士墓,組織植樹,辦書畫展,推出美食節等。
- 2024-04-03天水秦安的清明節民俗
- 2024-04-02【甘快看】吃完天水麻辣燙 一起開啟城中明清古建筑的“驚艷時光”
- 2024-03-29【古韻甘肅】“隴上第一民居”——胡氏民居南宅子
- 2024-03-28非遺絕技“打鐵花”點靚水簾洞景區不夜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