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文化 >> 收藏考古

    削平近3萬平米山頂做祭禮 “大秦制造”有哪些黑科技

    2024-04-16 10:34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走近考古】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發掘記

    遺址遠景

      遺址遠景

    遺址全景

      遺址全景

    遺址復原圖

      遺址復原圖

    遺址排水設施

      遺址排水設施

    遺址出土的遺物(本版圖片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遺址出土的遺物(本版圖片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報特約撰稿人 侯紅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古代的國家大事除了戰爭就是祭祀活動了。祭祀是當時國家意志、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精神信仰和宗教觀。秦始皇西巡有很多未解的謎團,禮縣四角坪遺址的發掘有望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

      四角坪遺址的發現賦予了我們更多的認知,它是國內罕見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禮制性建筑群,是秦帝國時期的標志性建筑,完善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體系的鏈條,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四角坪遺址是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體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

      遺址在哪里

      禮縣四角坪遺址位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縣城東北2.5千米處的四格子山頂部,海拔1867米。山頂外圍依山勢建有圍墻,由于山體滑坡及水土流失,西墻與南墻地表可見,其余僅存基槽。山頂遺址為由多座夯土建筑組成的建筑基址群,中心為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方形建筑基址,四周為相互對稱的附屬建筑??偯娣e約28000平方米,建筑形制規整,錯落有序,應是一處大型禮制建筑遺址。

      借助考古,我們發現四角坪遺址所處位置的獨特之處,西側距離禮縣西山遺址4.5公里,東距大堡子山秦人先公陵區5公里,而四角坪遺址恰好位于兩者之間,前者一般被認為是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所在,后者被認為是秦人又一都邑——西新邑所在,由此可見四角坪遺址選址是經前期嚴格勘查、規劃的。

      如何發現

      2009年,有著40多年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時任禮縣博物館館長的王剛先生在一次田野調查中偶然在四角坪遺址采集到了秦漢時期的板瓦、瓦當和空心磚。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使他認識到該遺址的重要性,于是很快將情況上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我們隨即對四角坪遺址進行調查。初次登上四格子山頂,就被一望無垠的大平臺所震撼,如此規模的平臺足有好幾個足球場大小,而且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整個山頂被人工修建的圍墻依照山勢環繞,形成一道絕美的人工屏障,從遠處看,分外清楚,夯層明確,夾板夯筑(古代修筑城墻常用的修建方式)的痕跡非常明顯。山頂的大平臺被當地居民種植著麥子,但是長勢稀疏,大多有些營養不良。山頂視野開闊,四周風景盡收眼底。東側可直接看見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西側可隱約看見西山遺址。

      2012年、2019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基本確認了遺址內各遺跡的分布規律。202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組建考古隊正式開始對四角坪遺址進行發掘。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四角坪遺址不同于考古隊之前發掘的居址或者墓葬,而是以建筑基址為主的遺址。因此,針對四角坪遺址的發掘需要有更多建筑考古學的理論和實踐支撐,經復旦大學王輝教授推薦,我們決定邀請曾承擔湖北雞叫城遺址、宋六陵遺址復原項目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怡濤教授團隊參與發掘與整理工作,并承擔四角坪遺址的復原研究。徐怡濤教授坐鎮北京,委派其博士生黃青巖常駐工地,和考古隊員一起參與發掘并進行相關建筑考古學理念的培訓工作。事實證明,建筑考古學介入一線考古工作,為考古發掘帶來了新的發掘理念,考古隊在注重資料搜集與復原的基礎上對發掘區域進行重新認識,在新的認識上對遺址進行初步復原,更科學、更規范、更準確地將四角坪遺址的發掘資料和復原成果向社會進行了公布。

      隨著多學科研究在考古中的應用不斷深化,讓我們對歷史遺址有了更多的發現和認識,這正是傳統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碰撞出的新火花,也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建筑形制是啥樣

      歷經四年的發掘,現已基本確認了四角坪遺址的建筑形制。我們基本認定四角坪遺址是以中心夯土臺為核心,周邊長方形、曲尺形建筑為附屬,整體呈中心對稱的建筑格局。其主體建筑主要是由中心夯土臺基及其四邊對應的長方形附屬建筑以及四角分布的曲尺形附屬建筑構成。

      遺址的核心區是位于遺址中部的大型方形夯土臺。其平面呈方形,邊長27.8米,在土臺四邊各夯筑有兩組臺階,每個臺階兩側有素面貼磚包裹。臺基邊緣外1.8米處發現寬約1米的以鵝卵石鋪就的散水,圍繞整個中心夯土臺。中心夯土臺四周緊靠臺緣處現存30多處截面為近方形的柱洞,底部均墊有柱礎石,說明當時在土臺外側有柱子支撐屋檐。

      在夯土臺中心位置有一邊長約6.5米的方形半地穴式空間,其四角各有一個柱坑,其內包含兩個截面為方形的柱洞,半地穴周圍四壁中部各有一個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礎石。該空間內地面鋪設素面地磚,部分地磚被切割形成對角線相交的圖案,交點位于半地穴中心,交點處被坑(H1)破壞。

      在考古發現中,我們注意到地磚磚縫采用了高超的填縫技術,形成了密封的地面,地磚鋪設有一定坡度,使得半地穴內地面由四邊到中部形成約0.1米的落差。地面上各處疊壓多件檐頭筒瓦和瓦當,由此可證明此半地穴空間上方露天,沒有屋檐,應為建筑中心天井。H1北壁有一節被破壞的陶水管接口,經解剖發現該陶水管向北穿過夯土高臺,在其北部散水處將半地穴天井中的落水排出。半地穴空間的四壁殘留上下兩排整齊排列的鐵釘,橫向釘在夯土壁上,應為固定壁磚之用,殘存壁磚邊緣可見填縫材料,經檢測填縫劑為生石灰混合少量石英砂顆粒的無機質材料,類似今天的“水泥”。

      在中心夯土臺基四邊外約6.3米處平行分布有長方形附屬建筑,四角分布有曲尺形附屬建筑,對應位置的附屬建筑結構完全相同。長方形附屬建筑周圍有鵝卵石鋪就的散水環繞,其內有兩個相對的方形土臺,邊緣有柱洞,土臺外端中部連接夯土矮墻延伸至曲尺形建筑。四角曲尺形附屬建筑周圍亦有散水環繞,臺基邊緣有柱洞,曲尺形六邊各有一級空心磚踏步。臺基上有若干規律分布的扁平狀青石,推測應為室內立柱的礎石。曲尺形建筑的功能應該是連接兩邊的長方形建筑,同時還要兼顧外圍次一級附屬建筑的連接。各建筑散水周圍均鋪設回紋地磚,各臺基周邊散落著瓦礫堆積。

      出土哪些“寶貝”

      四角坪遺址以建筑遺存為主,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構件,有瓦當、板瓦、筒瓦、空心磚、鋪地磚等。因為遺址保護以及后續展示利用的要求,并未全面揭取,因此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目前采集較為完整的瓦當30余件,筒瓦板瓦(含殘破)500余件。具體數據還在統計中。

      板瓦與筒瓦是古代建筑覆蓋屋頂瓦的一種,主要用于阻擋雨水滲透、遮陽等。板瓦呈略有弧度,由筒形坯四剖或六剖之后燒造而成。筒瓦呈筒狀,由筒形坯二剖之后燒造而成。板瓦使用時仰置在屋頂上,縫隙間可覆蓋筒瓦,構成筒瓦屋頂。四角坪遺址出土的板瓦與筒瓦形狀基本相同,內壁是麻點紋,外壁多飾繩紋。部分板瓦帶有戳記,因年代久遠多已磨損不清,個別能識讀的字多為工匠名,應該是秦漢時期“物勒工名”的體現。

      瓦當作為我國古代建筑中覆蓋于建筑屋檐頭的筒瓦前端的遮擋,主要的功能是美化、防水、排水,以保護檐頭、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集實用性和裝飾性于一身。四角坪遺址出土瓦當多為雙界格線四分云紋瓦當,瓦當從形制到尺寸相差不大,僅在細節處理上呈現幾類變化。

      空心磚,秦漢時期多用于鋪設地面或者作為踏步使用,呈長方體,內部中空,平面一般飾幾何紋、乳釘紋、方格紋等。四角坪遺址出土的空心磚主要用于中心夯土建筑及四角曲尺形建筑周邊,一般作為臺階的材料使用。這些空心磚的寬度、高度尺寸基本一致,在使用時根據不同的位置對長度進行切割和拼接。

      鋪磚有幾何紋方磚和素面磚兩種類型,幾何紋方磚用于各建筑散水四周的包邊,它們的花紋、尺寸均保持一致;素面磚用于半地穴空間的鋪地、墻壁貼面及臺階包邊等位置,相同位置的素面磚同樣保持統一的規格。

      四角坪建筑遺址出土遺物規格、紋樣統一,體現出該座建筑建造時具有成體系、成規模的構件制作規范;同時也可以看出建筑構件遺存所處時代一致,也未見明顯的后期使用或修繕痕跡,可推測其沿用時間短暫、性質單純。根據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藝,結合大的歷史背景判斷,四角坪遺址應該是秦統一后即秦帝國時期的遺存。

      發掘的重要意義

      四角坪遺址建筑組群整體主次分明,相互對稱、規劃嚴整,根據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藝,我們認為四角坪遺址應是秦統一后即秦帝國時期的遺存。該建筑群整體呈典型的中心對稱格局,體現了極強的禮儀性,推測為一處與祭祀相關的禮制性建筑群。其建筑形制與漢代德陽廟以及王莽九廟等禮制性建筑樣式極為相似,推測其應與秦代宗廟等禮制性建筑關系密切。

      結合文獻資料,秦始皇東巡之前,在統一全國次年進行過一次西巡,所到區域為秦的北地郡(今平涼、慶陽等地區)與隴西郡(今天水、隴南、定西等地區),禮縣地屬隴西郡,作為秦人的發祥地亦在巡視范圍。

      我們初步認為,四角坪遺址可能是為始皇帝西巡準備的祭祀場所。四角坪遺址是國內罕見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禮制性建筑群,是秦帝國時期的標志性建筑,完善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體系的鏈條,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該遺址的建筑模式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宗廟建筑格局,深刻影響了兩漢時期德陽廟、王莽九廟等建筑的風貌,具有極強的禮儀性,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四角坪遺址是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體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

      主要收獲有哪些

      四角坪遺址在發掘過程中始終堅持傳統田野考古發掘與建筑考古學、先進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理念,制作相應的器物登記表,對出土文物進行現場RTK采點記錄,重要遺跡進行三維建模,全面留存數據,為該建筑群復原工作做好資料儲備。

      根據建筑遺址現場遺留的平面信息,結合秦代度量衡標準器尺寸,我們發現四角坪遺址各個建筑的尺寸完全符合秦代尺寸的標準:中心夯土臺為邊長約合秦尺120尺(即12丈)的平面方形建筑,四邊各兩座寬約10尺的踏道,踏道所在的入口開間均為20尺;四邊所對附屬建筑為兩座方形夯土臺組成的,平面總長約80尺、寬約25尺的建筑;四角曲尺形建筑外側兩邊長50尺,寬度約合20尺——可見四角坪遺址在營造之初,應當經過嚴謹的規劃布局,才形成如今所見的中心對稱格局。

      四角坪遺址考古發掘是早期秦文化項目的延續。2004年,為探索秦文化的淵源、了解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尋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關系等重大學術問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五家單位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項目組,并組建了聯合考古隊,截至目前已經20周年。二十年來,我們的腳步踏遍了渭河及西漢水流域的山山水水,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二十年來,我們精誠合作、不懈探索、潛心研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讀懂如意甘肅·解碼文化基因”甘肅歷史文化研究與傳播專項課題《實證——考古視野下的甘肅秦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YB001)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中文娱乐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第一页|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www中文|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最好看的中文字幕最经典的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2024最新热播日韩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