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清代,左宗棠最先提議在黃河蘭州段修建一座橋梁,但造價太高,只好作罷。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動用國庫白銀約30萬兩,和德國人簽約,美國人負責設計施工,開始修建蘭州黃河鐵橋,用了3年多的時間,于1910年竣工。鐵橋的長度為233.33米、寬7.5米。據資料記載,鐵橋的建筑材料如鋼材、水泥、螺絲釘、油漆等,都是從美國或者德國進口,從天津港用火車運到河南新鄉,然后再用馬車一路風塵拉運到蘭州,僅運費就大約花費了半數的白銀,幾乎和鐵橋的人工費、材料費相當。
鐵橋建成后,兩邊建了兩座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
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觀。
鐵橋建成后,洋務總局還花了52兩銀子,請人拍攝了54張鐵橋全景照片,分送當時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有關部門閱存。
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但由于黃河的阻隔,南北和東西交通必須依靠橋渡。
有民謠說:“黃河害,黃河險,凌洪不能渡,大水難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西漢時期,蘭州曾設有金城關,并且還有金城古渡,當時的人們過黃河,使用渡船或者羊皮筏子。
據《重修皋蘭縣志》記載,“蘭州黃河結冰以夜,其開亦以夜,冰既堅,狀如積雪填于巨壑,嶙峋參差,不復知有河形,處處可通車馬,俗名冰橋”。
黃河封凍,就要從冰橋上渡河,過河之前,一人腰間系一較長的竹竿進行探路,以防掉入冰窟之中。當時有詩形容:“黃河灘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長桿如大槳,悵惘失足一心驚”。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馮勝奉命討伐河西走廊的元殘余勢力,為此,筑起了一座浮橋,在河面上每間隔5米橫置一艘船,將24艘船用麻繩連接了起來,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用木板搭接起來,圍以木柵欄,兩岸立有4根大鐵柱和45根大木柱,以長400米的鐵索鏈將船只連接固定。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
“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這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
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這種場景在清代蘭州畫家馬五所繪《金城攬勝圖》上還可以看到。
后又修建了鎮遠浮橋,1385年,鎮遠橋移至現在的黃河鐵橋的位置,因為這里水流較為平緩,河床較窄。當時系鐵鏈的大鐵柱共有4根,現如今僅留下了一根,因當時是由馮勝和鄧愈監鑄,故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將軍柱高5.8米,直徑為0.61米,重約10噸,現豎立在中山橋南端東側,供游人觀賞拍照。
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蘭州黃河鐵橋”改為“中山橋”。
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形架拱梁,使鐵橋更加堅固耐用,更為氣勢雄渾。
2011年又將中山橋整體抬升1.2米。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各異、結構新穎、工藝先進,并且頗有氣勢的大橋,古老的黃河鐵橋已經不是黃河上的唯一通道了。但是,這座黃河鐵橋所承載的歷史重量和價值,依然是蘭州人所深深銘記的。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后,德國有關方面曾經致函蘭州市政府,詢問鐵橋狀況,并申明合同已經到期。
2009年,中山橋迎來了百年慶典。那是黃河鐵橋的節日,也是一座城市的節日。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于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景。
佇立橋上,黃河風吹拂著,不由得讓人心生歷史感,日夜流淌的黃河啊,你曾經帶走了多少蘭州人的滄桑,你還將帶來多少蘭州人的期盼。
陽飏
- 2024-04-1680年代風靡天水的香煙 包裝上這個細節來自唐朝
- 2024-04-16先過“學海”再登青云 古代讀書人是懂儀式感的
- 2024-04-16“牘”家揭秘漢代如何考核武官 河西邊塞秋射驗實力
- 2024-04-09兩千年前官員“升職記”:做這些事積攢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