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與夏道:讀《禹王書》隨感
韓斝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者為天,氣之重濁者為地。”中華遠古先民對宇宙理解是在混沌想象中以意象思維方式來觀察和感悟世界的。并形成了一套全息的思維哲學與實用法則。隨著佛教的傳入,邏輯思維與因果概念逐步融入到了東方人思維體系中,尤其是近代科學的普及,使我們有了更加科學的技術手段和邏輯思維來探索證實遠古文明,但單一的思維又使我們很難全面理解祖先留下了傳統文化及經典。星象不叫象,叫星座了,中醫脈象不叫象,叫脈搏了等等。

甘肅地區齊家文化作為東西方古代文化、思想的交融地,開啟上古人物神仙化觀念的形成與商周東方玉器崇拜。南陽盆地作為南北的文化交匯地,有小九州之稱,也是大禹部族的后花園。特別夏道,是上古時期西北、東南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近代考古重點關注鄭汴洛沿線的考古發掘。而忽略了南陽盆地的發現。隨著南水北調文物的發掘、南陽周邊巖畫的發現、以及黃山遺址的發掘,通過文物田野普查南陽盆地從舊石器早中晚,新石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一直到現在,人類活動從未間斷。逐漸被學者、大眾所關注。上古時代的傳說與記載也將逐步揭開神秘的歷史面紗。如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史前玉器作坊輝長巖類玉斧,同時期全國主要遺址也多有發現類似玉斧。

三代遺才,文脈不斷。先民從意象思維中誕生了伏羲八卦、陰陽五行,為中國乃至東方奠定了智慧的祖根文化。流傳幾千年的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禹鑄九鼎等傳說、才構建了五千年傳承不斷的燦爛文明。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馮玉雷先生十幾年如一日,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特別是西北的山山水水。從數萬計先民留下來的古玉中發現規律。他用現代四重證據法與古代意象思維叩問遠古。結合盤古開天辟地、倉頡造字、夸父逐日等眾多遠古傳說,創造性地重述、書寫大禹公而無私、九死未悔的精神。創作出了獨具風格的《禹王書》著作,正如趙毅衡先生所說,“《禹王書》是中國古代神話的重寫,尤為炫目,無論語言、歷史承載量、學術承載量或者藝術表現,稱得上是一部開創中國文學新體裁的小說。”

作者簡介:
韓斝 1973年生,本科、副研究員,現任職于南陽文物保護研究院,科技保護中心副主任,古玉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考古發掘、修復等。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以上課題、展覽并獲獎。主持國內多家博物館文物展品一對一的復制工作。
- 2024-04-22【巡禮馬銜山】丁虎生:馬銜玉澤 洮隴雅化
- 2024-04-22【巡禮馬銜山】《禹王書》的吶喊
- 2024-04-22【巡禮馬銜山】華夏玉帛信仰(組詩6首)
- 2024-04-19憶王孫·甲辰春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