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仁壽山“麻姑降福”的傳說

仁壽山的老壽星 資料圖片
《皋蘭縣志》載:“安寧堡之主山,草木野卉俱佳,堡中人多有八九十歲者,或謂得此山敦凝之氣。”“仁壽山”這個名稱由此被演繹了出來。安寧堡自古盛產蜜桃,安寧堡仁壽山又是主產之地,“多有八九十歲者”也就順理成章了。
以桃為美,以壽為榮,以桃托壽,祥瑞備至。仁壽山山頂有一座近20米高的壽星雕像,壽星長眉祥目,手持仙桃,亦吉祥長壽的象征。
在中國,以桃寄寓美好吉祥事物者,無論物件還是習俗或者觀念,一旦形成,其習慣作用是很強固的。傳統年畫中的童子抱桃、壽星捧桃,窗貼剪紙雙桃獻瑞,老人做壽的桃形饅頭,千百年來已深入人心,長盛不衰。再看今日,生日蛋糕上的奶油桃,賀卡上的桃花圖案等,哪個不是以桃祝福?這就是桃文化的魅力。
當代甘肅詩人劉振環曾贊嘆桃花的獨到之處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嫵媚不與柳楊同,馥郁堪稱百樹雄。紅褪枝頭留艷果,天涯依舊是春風”。 桃花的不同在于它既是春光春色的象征,又是艷麗、青春的同義語。桃花開放是在暮春時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桃花一開,眾多的花也隨著開放,頓時大地萬紫千紅。所以許多詩人便有:“占斷春光是此花”“無桃不成春”“桃花落盡春歸去”等概括性極強的贊美詞句。唐代大詩人皮日休的《桃花賦》亦把桃花稱作“艷外之艷,花中之花”。歷史上借桃吟詩,抒發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蘭州安寧桃花盛開,多為清明過后,一場春風,花飛滿天,一夜春雨,紅落遍地。蘭州城市學院莫超教授:“雨絲細細伴人行,帶露桃花更有情。香瓣沾衣莫急去,此時紅濕意最濃。”亦是借桃花之美,抒浪漫之情。
在中國神話故事中,有一位仙女叫麻姑,又稱壽仙娘娘,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女神。麻姑同情窮人,關心民間疾苦,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故事形成了一種麻姑文化。在安寧自古相傳著一個“麻姑降福”的故事:麻姑第一次去天庭給王母娘娘祝壽時,帶了一壇在絳珠河畔用靈芝釀造的壽酒。壇蓋一打開,濃香四溢,來祝壽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靈手巧,并禮贊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十分高興,就封麻姑為“女壽星”。有一年的3月3日,王母娘娘在瑤池設蟠桃會,宴請各路神仙享用仙桃,并囑咐諸仙吃完桃后保存好桃核,不能丟到人間。不料麻姑駕云回歸途中,看見塞下荒山禿嶺,一片荒涼;荒村蕭索,沒有一點活氣。麻姑頓生惻隱之心,于是就把王母蟠桃會送的仙桃桃核丟了下去,誰知正好落在安寧仁壽山下的安寧堡,從此這里長出了一片茂密的桃林,不但花艷,而且桃香。
古代用桃表示某一地名在中國甚為普遍。如以桃命名的地名就有湖北的桃花沖,湖南的桃源縣,蘇州的桃花塢,黃山的桃花峰,五臺山的桃花洞,臺灣的桃園縣等。現代都市中,以桃命名的地名、事物稱號更是不勝枚舉。僅以蘭州安寧而言,就有桃林路、桃海市場、桃海賓館、桃林村、桃林小區等。
桃文化裝點著中華大地的同時,也進一步催發了桃文化建設。當蘭州安寧桃鄉同上海、北京、成都等許多城市一樣,邁入舉辦桃花節的行列后,不但揚名全國,而且桃文化建設也得到長足發展。生態環境、人文景觀、道路建設以及反映桃文化特色的展館、雕塑等進一步增多、擴大。
桃文化催發下展現出來的安寧文化事業的繁榮興盛,無不詮釋著桃文化帶給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我們希望,歷經千載的桃文化以其艷麗的容姿,讓安寧桃鄉永久散發它所特有的馨香。
孫華嶸
- 2024-04-23黃河水磨轉動老蘭州農耕業 這三處地名都是歷史見證
- 2024-04-16【巡禮馬銜山】大美瓦窯灘
- 2024-04-12天水秦安文廟,許多故事你可能從未聽過
- 2024-04-16【印象武威】武威文廟 書香滿溢皆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