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書》:“重述神話”中探尋文化敘事路徑
鄭瑩
《禹王書》中,作者以玉文化為線索,構建出完整的小說神話體系,借助重述神話在文學審美領域進行文明溯源。其特征有三:一是創作視野與創作觀念的轉變,在增強文本文化厚重感的同時,拓展了當代重述神話創作的表現閥限;二是在重塑文化英雄的過程中,發掘其對華夏文明的建構意義,探尋其承載的民族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的傳承與耦合;三是多元敘述策略的巧妙運用,使文本呈現出原始氣息、現代情調與荒誕主義有機交融的美學風格。

神話傳說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的精神建構原型,影響華夏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共同文化記憶。在馮玉雷的小說創作中,神話傳說不僅是其文化基因,更是他文明溯源、回望歷史、介入當下以及思辨未來的重要敘事路徑。基于2018年《大家》雜志所刊出的《禹王書》(縮略版),鄭欣淼深刻洞察了《禹王書》中蘊含的文化精神,認為它與中國精神高度契合,并贊譽馮玉雷在將考古史料轉化為藝術形式的實驗中發揮了典范作用。瞿萍則從作者的創作歷程出發,指出馮玉雷在堅守歷史文化題材的同時,成功地向探尋華夏文明根源的領域轉型,展現出強烈的歷史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白曉霞則聚焦于文本中的創作觀念,揭示出作者在歷史文化敘事中追求“當代史”建構的執著,體現了他虔誠而堅定的文學創作觀。喬雪則從文化尋根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禹王書》的文學審美價值。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論文以《禹王書》全本為基石,深入剖析馮玉雷“重述神話”的價值觀念、表現技巧及美學風格,進一步挖掘其當代文化價值。

本質上,《禹王書》是馮玉雷在時代語境的激蕩下,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創新意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轉化的文學結晶。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作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是對神話傳說進行現代詮釋與重述的成功嘗試。首先,在原始主義、現代氣息和荒誕主義多重美學張力的作用下,馮玉雷通過對神話原型的置換變形,探索出一條“重述神話”的新路徑。他的敘述模式既尊重了神話的原始魅力,又融入了現代審美觀念,使得古老的神話傳說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次,他通過多元敘述技藝的運用和跨學科視角的介入,為神話敘事注入了豐富的史料依據,在“真實感”與“虛構性”的動態協調下,使神話傳說既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藝術性,實現了一種詩性的真實。此外,他還致力于多元文化要素的跨界融通,以復歸華夏文明的本源面貌,進一步探尋本土文化資源藝術性轉化的路徑。最后,馮玉雷自覺發掘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通過重構文化英雄形象,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傳承與契合,并借助對時代精神本質的隱喻呈現,寄寓了自己對社會現實、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在當代文化語境下,重述神話已成為全球性的寫作潮流。重述神話可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和促進人類文化共同體建構。但由于文化譜系、敘述技法、閱讀旨趣等多重原因,中國的“重述神話”創作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作為學者型作家,馮玉雷依據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其所屬文化地域內文化資源的理解,試圖為當代重述神話創作開辟新視野。在《禹王書》中,重述神話成為馮玉雷介入文學領域進行文明溯源的重要“方法”。他對“重述神話”敘事模式和敘事觀念的實驗,側面反映了其對當今文學創作疆域化、封閉化這一問題的思考。正如劉大先所言,當代作者對既有表達范式的不滿,催生了跨文體、跨文化、跨時空等跨界表達范式的出現,這種創作選擇旨在打破舊有慣習與陳見。此外,馮玉雷通過多元文化形態的和合共生,就如何處理好民族性與現代性、本土性與世界性、“中國神話”如何通達“現代中國”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文學敘事路徑。

注:本文原標題《“重述神話”中探尋文化敘事路徑——論馮玉雷的<禹王書>》,首發于《西部文藝研究》2024年第三期。轉發時略有修改。
鄭瑩,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
- 2024-05-11【巡禮馬銜山】《禹王書》:文明溯源、詩性智慧和詩性真實的有機統一
- 2024-05-11【巡禮馬銜山】《禹王書》:文化英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多元呈現
- 2024-05-09【巡禮馬銜山】馮玉雷:戈壁灘上的一片森林
- 2024-05-07【巡禮馬銜山】金聲玉振,玉說《禹王書》(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