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23日電 (記者 丁思)22日,寒區旱區生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揭牌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該基地由蘭州大學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申報。
基地將以“面向國家需求、引領科學前沿、服務區域發展”為宗旨,推動骨骼和沉積物古DNA分析、古蛋白分析等分子生物方法在考古與古人關系研究中的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起源與發展、國家起源發展方面取得突破。
5月22日,寒區旱區生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揭牌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高詩堯 攝
甘肅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也是西北地區寒區、旱區的重要分布區域,是人類遷徙擴散的重要通道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在人類演化和環境適應能力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長達幾十萬年的人類活動在中國西北地區留下了大量人類活動遺存,為研究人、農作物、家養動物如何在擴散過程中適應和影響干旱、寒冷、高海拔缺氧等極端環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圍繞人類起源與擴散、農業起源與傳播、社會復雜化與國家形成、人類生存環境重建與人地關系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在甘肅大地灣、齊家坪、磨溝、西城驛、馬鬃山玉礦、圪垯川、南佐、白石崖溶洞遺址等開展大量調查、發掘、研究工作,推出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為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
蘭州大學的環境考古研究脫胎于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經歷30年的發展,在平臺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已建成光釋光測年實驗室、同位素食譜分析實驗室、古蛋白分析、骨骼古DNA分析、沉積物古DNA分析、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實驗室等。
該研究團隊聚焦農業起源與傳播、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和定居的過程與動力、歐亞大陸東西方文化和人群交流歷史、絲路文明演化與氣候變化關系等國際前沿問題,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獲得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近十年來,一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系列、PNAS和Science Bulletin等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刊物上。
據基地主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楊曉燕介紹,該基地將聚焦前沿科學問題,通過研究人、農作物、家養動物在擴散過程中對中國西部寒、旱及高海拔缺氧等極端環境的適應過程,深刻理解人類對環境的文化和行為適應歷史,并以此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建立環境考古原始創新策源地和交叉學科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 2024-05-22天水:守護城市文化根脈
- 2024-05-22武威市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2024-05-22天水成功上榜CCTV“中國美好煥新城市”
- 2024-05-22武漢市江夏區“一示范四先行”網絡作品征集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