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蔣文艷
崆峒山,作為人文始祖黃帝曾經問道的圣地,被世人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據《爾雅》記載:空同人武。因而,這里也是中華武術的發祥地。這里開中華武術之先河,成為與少林、武當、峨眉、昆侖比肩的武術流派之一,史稱崆峒派。

崆峒武術根源于道家文化,之后吸納了從古印度西來的佛教和內地東傳而來的儒教文化,是在佛、道、儒三教融合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至唐初,崆峒武術修煉者飛虹子游歷敦煌,將飛天舞姿與武術動作糅合,創編成花架拳。至此,崆峒武術形成了完善的內容,成派后開宗明義,廣傳天下。
崆峒派武術的先輩們不但鉆研武術技法、修煉功力,而且探討兵法,以道家的太極八卦哲學為指導,排兵布陣,為保一方平安獻計獻策,沖鋒陷陣,這些寶貴的知識被收入到奇兵門中。
1956年,崆峒派第十代掌派燕飛霞出山爭戰國內高手,一戰取勝,成為全國冠軍。1957年代表中國參戰緬甸,一人獨得刀、劍、棍、扇、拂塵五項世界冠軍,驚動世界武壇。

2004年在全國第五屆武術(館)校武術大賽中,崆峒派弟子王鏢率領平涼市崆峒文武學校學生出征,一舉奪得散打冠軍等一系列獎項。
目前,在平涼崆峒山周邊縣區,仍有大批群眾習練崆峒派武術,并在北京、廣州、上海都已成規模化發展。
為傳承和弘揚崆峒武術文化,平涼市于1999年創建平涼市崆峒文武學校。建校至今,學校教練、學員共參加國際、國內各級各類武術比賽、表演活動2600多場次,獲得獎牌1300枚。目前,全國傳授、習練崆峒武術的人員已逾20萬人。
在平涼市崆峒文武學校校長王鏢看來,一塊塊獎章,默默講述著曾經的拼搏和輝煌;一座座獎杯,鋪就通往未來的全新大道。

王鏢介紹:“在推動崆峒武術普及與發展過程中,2024年,平涼市對六縣一區中小學所有體育老師進行崆峒派武術培訓,讓老師們教孩子們崆峒武術的入門拳法。并于2024年底舉辦了平涼市中小學崆峒武術比武大賽,反響效果很好。”
與此同時,近年來,以“武術”為名,崆峒山迎來一撥又一撥海內外游客。平涼崆峒山大景區一直在努力把崆峒養生、武術、道教文化融為一體,大力推動“旅游+武術”融合發展。其中,通過武術表演、武術文化學習等,在景區打造沉浸式武術體驗,打造崆峒文化研學游等活動,受到了旅行商的推崇。
時至今日,崆峒武術已凝聚起平涼旅游和平涼經濟發展的精氣神,崆峒武術走出國門,在傳藝、授業、解惑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一個集智慧、美好、向上于一身的平涼形象和中國形象。
- 2024-05-23“絲路印跡”雕塑藝術作品展在蘭州開展
- 2024-05-22遇見隴上四大名鎮之一民俗市集 再現古代絲路盛世
- 2024-05-14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天水主題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暨“天水絕活”文藝展演舉行
- 2024-05-07甘肅:“五一”假期亮點紛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