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禮中的甘肅“元素”
作為國禮贈予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的鍍金版銅奔馬工藝品
泱泱中華,禮儀之邦。甘肅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和古絲綢之路重要通道,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我國政府贈送外賓的國禮中,亦不乏甘肅文物元素,某種程度上向世界展現了甘肅的文化軟實力。
故事要從抗戰時期說起。1944年,時任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歸國前在蘭州經停一天半,受到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日程豐富而緊湊。他先后在西北大廈出席歡迎宴會,在省政府后花園游園夜宴,在望河樓憑欄欣賞黃河風光,聽了京劇《霸王別姬》(東道主專門為其準備了英文解說詞),到興隆山致祭成吉思汗陵,華萊士還與隨員組隊與西北師范學院隊在蘭園舉行排球友誼賽。此外,美方還向甘肅省政府贈送了新式農具及相關書籍,當然,華萊士與白蘭瓜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甘肅省政府亦向華萊士回贈了一份誠意滿滿的厚禮——新近在臨洮出土的古代陶器兩件等貴重禮品,“特別贈予此對中國歷史稔熟之貴賓”。此外,甘肅特色工藝美術品也露了一把臉,省政府以羊毛毯和蘭州刻葫蘆相贈美方隨員。西北重鎮蘭州是華萊士結束訪華行程回國前的最后一站,他在離蘭之前專門致電中國政府表示感謝,在蘭州還接受了中方媒體采訪并發表了書面談話,總結了此次訪華感受與成果。有鑒于此,甘肅省政府這次送禮之舉實際上是代表中央政府為美方代表團送行,贈送華萊士的禮品已然具有國禮意義。這份國禮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據當事者回憶,華萊士面對舉世聞名的甘肅彩陶等禮品頗為震撼和感動,表示回國后將把這些珍貴文物轉送博物館收藏。后世曾就此討論過甘肅省相關單位以出土文物贈予外國人是否妥當,但具體到抗戰時期特殊的國內外環境考量,爭取盟國友誼與支持自然是首要目標,我們也無法苛求前人。況且按照當年的《古物保存法》《古物出國護照規則》有關規定,文物流通以國內為限,但因學術文化等需要而與外國交換文物者,另作規定,算是為拿文物當國禮開了個政策口子。現在回顧這段往事,可見甘肅文物也曾為抗戰做出過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甘肅文物亦曾作為國禮,擔任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友好使者。1955年2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辦公廳致函甘肅省文化局,稱前接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轉新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來函一件,指出該館希望能得到我國甘肅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斧、石刀等實物,但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和中國科學院均無此項實物。“希在你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所存石器的多余復品中,選取一小部分類型器物寄予本部以便轉送”。同年11月,甘肅省文化局選取石斧、石刀等5件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寄文化部轉贈新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
改革開放之初,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一度是國內外知名度甚高的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藝術品。1983年,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7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贈送銅奔馬仿制品,最初被安放于萬國宮新舊樓連接處的走廊里,后被移至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主任辦公樓中心位置,成為最能“吸睛”的重量級展品。進入21世紀后,銅奔馬復制品繼續擔當國禮重任;200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布什訪華,獲贈的國禮中即有一件等比例復制的鍍金版銅奔馬工藝品,配進口雞翅木基座,以櫻桃木貼面錦盒盛裝,在當年曾引起廣泛關注。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外交場合,富含絲綢之路特別是敦煌文物元素的國禮,鮮活生動地展現了敦煌文化。據媒體報道,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在我國政府贈送各國政要及配偶的國禮中,“絲路綻放”雕漆賞盤以中國傳統花口盤為原型,整體造型似綻放之牡丹花,并以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卷草紋和花卉紋為主要裝飾;又如“和合之美”捧盒套裝之紋飾,以敦煌石窟壁畫里的荷花如意紋為創意元素;再如“和韻”捧盒采用銀胎掐絲琺瑯工藝,其紋飾采用敦煌石窟藻井圖案。2023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受教育部委托,設計燒制以敦煌飛天為圖案的禮品瓷,由教育部代表專程赴巴黎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根據設計者介紹,這件國禮作品采用景德鎮經典的高溫釉里紅繪瓷技術,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融入現代器型之中,畫面意象流暢飄逸而不失高古風韻,體現了敦煌文化博采古代東西方文化特色的獨特魅力。
□史勇 文/圖
- 2024-06-03一部被杜撰的“偽經”,難掩中國式孝道“真情”
- 2024-05-28西行敦煌賞蘭州牡丹 張大千寫詩作畫當起“推介官”
- 2024-05-27探尋張掖高總兵府主人 能征善戰威震華夏
- 2024-05-22郭成郭浩故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