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碑林 彰顯城市底蘊的符號
張芝塑像
蘭州碑林即景
蘭州碑林坐落于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的白塔山西峰,它不僅是一處風景優美、景色宜人的旅游勝地,同時也是一個再現歷史、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更是一個彰顯城市文化底蘊、提高城市品位的書法園地。
據悉,蘭州碑林是由流螢先生倡議修建的。流螢,本名劉瀛,甘肅會寧人。1949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任甘肅日報總編輯等職。1993年離休,同年開始著手籌建蘭州碑林。1998年春,蘭州碑林開工建設。2000年6月,蘭州碑林正式落成,并向社會各界開放。
蘭州碑林占地35畝,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一處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筑群,主要由正門、草圣閣(主樓)、古碑苑、東廊、西廊、隴右書藝院、碑軒及草圣張芝雕塑等建筑物組成。登臨斯樓,鳥瞰城區,只見大河穿城,高樓林立,心中就會萌生一種心曠神怡的感慨。回望北嶺,清風拂面,滿眼樓閣疊壘,直逼云天,同樣會萌生一種氣象萬千的感覺。園中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回廊交相呼應,飛檐錯落有致。曲徑通幽,茂林修竹,置身園中,如臨仙境。
“蘭州碑林”匾額由趙樸初先生親書,主樓“草圣閣”上匾由啟功教授撰寫,下匾“黃河第一閣”由黎泉(趙正)先生題書。雕塑“草圣張芝”由沈鵬先生題字,其生平由流螢先生撰文。
主樓“草圣閣”共分為五層,其中一樓是陳列中國傳世書法集萃的地方。二樓是展出鎮館之寶——敦煌寫經、淳化閣帖、秦漢簡牘的場所。三樓為青少年書法培訓基地。四樓薈萃的是諸如王國維、林則徐、左宗棠、章太炎、張大千、于右任、豐子愷、梅蘭芳、郭沫若、啟功、趙樸初和舒同等人的書法碑刻。五樓推出的是孫中山先生和毛澤東主席的手跡。
“草圣閣”二樓是整個碑林的精華所在。敦煌寫經由多個經刻組成,諸如《維摩詰經》《大比丘羯磨》《唐儒經》《大般涅槃經》《文心雕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淳化閣帖囊括了李斯、王羲之、王導、懷素、張旭、黃庭堅、趙孟頫、黃自元、吳昌碩等人的墨寶,場面宏大,盛況空前。其中,流傳于甘肅的《西狹頌》《西夏碑》《白塔寺碑》等乃國之珍寶,極具史學及美學價值。秦漢簡牘收錄了武威漢簡、玉門漢簡、懸泉漢簡等多幅簡刻,它集書法之精粹,盡神工之玄妙,將漢簡的魅力表現到了極致。
古碑苑位于“草圣閣”一樓東側的回廊內,這里匯集了甘肅方域歷代名家的聯、銘、疏、序、跋、記,甚至包括圣旨在內的110塊碑刻精品。有些碑文字跡雖已模糊,但依然折射出一種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當屬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刻畫符號,可謂世之絕品。而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秦公簋拓刻,同屬上古書法的極品。保存較為完好的是光緒九年(1883年)落成的“創修蓮花池廟宇記”碑,楷體凝重而精練,恢宏而大氣。該碑頂部為蟠龍透雕圖案,顯得惟妙惟肖,中央鐫刻“流芳百世”四字,堪稱碑刻中的精品。
東廊位于古碑苑的正上方,分為內廊和外廊。二者同用一堵隔墻,形成“背靠背”的獨特格架。這里薈萃了諸多名家吟誦甘肅的作品,尤其匯集了當代省級書協主席或文化館長的作品,呈現出人物多樣化、書體多元化的特點。其中,就包括季羨林、關山月、沈鵬、歐陽中石、周而復、王學仲、劉炳森、陳伯希、鐘明善等書畫名家。而季羨林大師的《蘭州碑林》更是字字珠璣,令人注目。
西廊為歷代甘肅籍名家的書法作品集錦,其中就不乏張芝、索靖、梁鵠、彭澤、李夢陽、吳可讀、朱克敏、劉爾炘、范振緒等人的大作拓刻。這些雕刻集隴上墨寶于一處,不僅吸收了涉甘書法的精髓,還凸顯了甘肅人的文化自信。為了便于讀者識文達意,碑刻右側均配有釋文。或許是因為地勢的原因,西廊既沒設計雙層結構,也未設計內廊和外廊。但與東廊相比,西廊碑刻的文化底蘊更為厚重。
如果把西廊的眾多書法家比作一個星河的話,那張芝就是最耀眼的一顆。張芝,字伯英,東漢敦煌人,今草創始人,首創一筆書,世稱“草圣”。鑒于此,蘭州碑林將他作為一面旗幟隆重推出,并將主建筑命名為“草圣閣”。園中的雕塑“草圣張芝”猶如一幅靈動的狂草作品,讓人沉醉其中,回味無窮。雕塑既有大刀闊斧,又有精雕細刻,真實地表現出一代宗師的風范。
入選蘭州碑林的作品看似雜亂無章,七零八落,但歸納起來,它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入錄“碑林”的書作均與甘肅有關。這些作品,要么是甘肅籍作者的大作,如陳伯希的《過蘭州黃河鐵橋》;要么是吟誦甘肅風物的詩文,如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要么是屹立于隴原大地上的名碑,如《重修蘭州城碑記》;要么是國內政要寫給甘肅籍名人的題書,如孫中山致鄧寶珊的手札……而季羨林的《蘭州碑林》更是圍繞甘肅這塊風水寶地,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可以說,蘭州碑林所展現的拓作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和黃土文化的輝煌歷史與成就。
其次,所有碑刻均為陰文拓片貞刻,顯得刀功遒勁,道行深重。眾所周知,陽文鐫刻屬于浮雕,這在碑刻中極為少見,而陰文貞刻屬于線雕,在碑刻中較為常見。陽文刻鑿起來不僅費時費力,還極易損壞石料,所以,碑刻中一般不采用陽文而采用陰文。陽文者,即線條突出于碑面的凸紋;陰文者,即線條低于碑面的人工凹槽。采用陰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陰文鐫刻更能凸顯筆力和刀工,也更能凸顯其學術價值。
其三,碑刻的書體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不僅真、草、隸、篆面面俱到,而且二級分類一應俱全。比如,楷之魏碑與唐楷、草之章草與狂草、隸之秦隸與漢隸、篆之大篆與小篆,無不逐一呈現,無一遺漏。不僅如此,其線條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如,筆力如天馬行空般瀟灑飄逸。
蘭州碑林是一處彰顯城市底蘊的文化符號。如果想用一句高度凝練的語言來概括它的話,可以借用秦明智先生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就是:“眺二千年古郡,金城湯池,絲路雄關,更喜今朝巨變;登三百仞碑林,鐵畫銀鉤,騰龍翥鳳,頓教隴右增輝。”
曾正偉 文/圖
- 2024-05-30文博日歷丨坐上它,超拉風!漢代“敞篷車”長這樣
- 2024-05-27東西問·鎮館之寶丨張東:漢代最大木雕怎樣呈現東西方“車來車往”?
- 2024-05-22國寶畫重點丨從這里,品“牘”兩千多年前的“人與自然”
- 2024-05-22天水麥積山有多美名字咋來的 “四庫全書”里全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