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 天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紀信祠一角 天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南郭寺 省文旅廳供圖
南宅子槐蔭院 王家安
伏羲廟 省文旅廳供圖
編者按
楹聯是漢語言對句藝術、民俗文化、書法藝術與制作技藝四大要素相結合的產物,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誨、人生哲理、家國情懷等,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秦州大地人文歷史深厚,古今名人在亭臺樓閣等多處留下許多為當地山水增色的楹聯。在這里,讓我們共同追溯這些精彩楹聯里的秦州記憶。
吳生春
“道開天地先,一畫古稱文字祖;城歷歲時久,萬山都近圣人居。”隴東近代學者慕壽祺為伏羲廟題寫的這副楹聯,虛實結合,上聯所述為一畫開天的“三皇之首”伏羲氏,下聯則寫出了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秦州。
天水,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漫長的歷史演變,形成了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等人文景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之地,正如當代天水聯家馬永慎題伏羲廟先天殿中門聯所寫:“桑梓千秋崇圣祀;衣冠萬國拜神州”。
伏羲廟,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又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是一座專門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代宗廟建筑群。現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其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宮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并有碑廊、鐘鼓樓等多處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周圍皆是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群落,便有了慕壽祺聯中的“萬山都近圣人居”之說。
“當鴻蒙其未辟,成紀有圣人焉,俯察仰觀,鳥獸山澤呈易象;泄天地之蘊密,渭濱集至德矣,開物成務,神龍華夏啟文明。”這副懸掛于伏羲廟先天殿的楹聯,由當代天水聯家張舉鵬所撰,聯中“俯察仰觀”“開物成務”,出自《周易·系辭》,即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通曉萬物之意。聯語引經據典,道出了伏羲氏開天辟地的卓越貢獻。
伏羲,誕生于古成紀(今天水一帶)。正如張舉鵬聯語所述,伏羲開啟了中華文明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造書契、創樂器,被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間推象數,先天探始;欲訪龍圖,后世問津。”“不緣八卦開神鑰;誰為三才泄密藏。”伏羲廟內懸掛的這些集前人詩句的楹聯,均敘說和歌頌著伏羲氏“一畫開天”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周易·系辭下》有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雖然只有簡單的八個符號,卻包含著“對立統一”的思想。天水市楹聯學會成立時,中國楹聯學會在賀信中指出,“伏羲首創八卦,以八卦兩爻相互對仗的形態,揭示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令‘對稱之美’由此深入人心,傳承千載,也為對聯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哲學根基。”2017年,伏羲廟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中國對仗理論發源地”。
秦州地理險要,位置獨特,是人才輩出的風云匯聚之地。三國時期,此地處于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維、射張郃等事件均發生于這一帶。張舉鵬曾有一聯“羽扇話風流,連營遙對祁山堡;笙歌當盛世,古郡猶聞梁甫吟”。上下聯古今對照,襯托出安樂祥和的盛世之景。而此聯所題,正是位于秦州區藉河南路的諸葛軍壘。諸葛軍壘,古秦州八景之一,相傳諸葛亮北伐之時,恐將士異地水土不服,令士兵各帶一包蜀地之土。將士至天水后覺水土與蜀地無異,遂將所帶之土傾倒于天水城東門外,成一丈八土丘。后諸葛亮常于土墩上布兵點將,便有此名。
天水市南郊文山山麓,有一座西漢名將李廣的“衣冠冢”。墓冢以石砌成,葬有李廣寶劍衣物等。墓前存有漢代石獸石馬,造型生動,故當地有石馬坪之名。墓碑前祭亭為三間懸山頂,中間懸掛清末天水人賈纘緒聯“虎臥沙場,射石昔曾傳沒羽;鶴歸華表,樹碑今再賦招魂。”“射石”“沒羽”即“李廣射虎”之典故。而在秦州西關古城內的“飛將巷”,還有其故居“漢將軍府”。
天水秦州景色秀美,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入耳只流泉,正蟬噪鳥鳴,坐石不聞人語響;憑高瞻遠目,當山低樹小,倚欄惟見隴云飛。”這片清泉潺潺、鳥語花香、如詩如畫的地方,便是“隴南文宗”、清末秦州人任其昌筆下的玉泉觀。
玉泉觀,位于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因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便位于此。任其昌之子任承允題有玉泉觀神仙洞聯,“山影一碧沉,時若有冥冥煙,瀟瀟雨;神居萬象備,隱然在陰陰洞,高高天”,足可一窺靈秀之景。
任其昌,字士言。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受邀入天水書院主山長席,后入隴南書院,執教30余年,天水近代名流如清光緒時內閣學士兼工部侍郎劉永亨、禮部主事丁秉乾、翰林哈銳、刑部主事楊潤身等人皆受其所教,被譽為“隴南文宗”。任其昌“天資高近,博聞強識”,其逝世后,鄉人私謚“文介”,辟伏羲廟來鶴亭為任文介公祠,其學生哈銳所題來鶴亭聯“黛色參天有老柏;黃花滿地建新祠”所述即是此事。
哈銳,字蛻庵,當地人敬稱“哈翰林公”,今秦州區澄源巷13、17和42號院落為其故居。哈銳亦有挽老師任其昌聯,感情真摯,字里行間皆是弟子對師長的崇敬之情和緬懷之意。1941年,伏羲廟旁任其昌故居所在的南巷子改名為“士言巷”,以示追念。
任其昌長子任承允,曾有題南郭寺杜少陵祠聯,“西天影高,擅天水梵剎之勝,其旁更添設亭榭,待游客來時,再賞萬古泉聲,四圍山色;南郭名久,傳杜陵旅寓之年,至今又幾閱滄桑,問詩人何在,空剩一庭老樹,三徑秋花。”
南郭寺,隴右第一名剎,據載南郭寺在唐代已具相當規模,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詩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時,寫下“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等百余首詩歌。寺內有天王殿、鐘鼓樓、杜少陵祠、北流泉等建筑名勝,天水八景之一“南山古柏”,黛色參天,虬枝沖霄,正是杜詩和任聯中的老樹。
“蒼莽萬重山,塞草縱橫,此地至今余虎氣;曲盤千載樹,詩聲磨蕩,空庭徹夜作龍吟。”光緒三十年進士許承堯題寫南郭寺山門的這副聯,與任承允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描寫了優美的景色,也寫到了飽經滄桑的千年古樹和流寓秦州的杜甫,意境飽滿,借景抒情。
“我新從蜀道歸來,登木皮嶺,涉水會渡,緬遺詩宛然,恨當年沖要難留,悵對落日晴空,長想二十章過客;公曾在秦州流寓,尋東柯谷,訪西枝村,問游蹤遍是,似此地峰崖更好,何時牽藤補竹,重招千余年羈魂。”哈銳這副題南郭寺杜少陵祠聯,更是洋洋灑灑,從自身經歷出發,對照古今,回顧了杜甫當年之經歷,似一幅“導游圖”,引人一覽“少陵野老”之秦州歷程。
杜少陵祠內懸有清代謝威鳳一聯“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祠內還有明代秦州知州傅鼐于成化十九年主持鐫刻的“老杜秦州雜詩碑”,旁邊便是著名的“二妙軒碑”。
“二妙軒碑”,清順治年間由時任隴西道僉事宋琬選杜甫流寓秦州詩作60首,集王羲之等古人字,刻石34塊置于玉泉觀。后因戰亂,下落不明。1997年,南郭寺建立“詩圣碑林”,將清代“二妙軒碑”拓本重新刻石。
秦州文脈綿長,傳承有序,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城。任其昌曾有集句聯題寫秦州隴南書院,“有民人焉,可與共學;非吾徒也,不得其門。”隴南書院由董文渙于光緒二年創立,并撰《創建隴南書院碑記》及《隴南書院落成示同舍諸生詩》。任其昌正是受董文渙敦請擔任首任山長,二十多年后,任承允接替父親任其昌繼續擔任山長。隴南書院幾經易名,經州中學堂、甘南中學堂、隴南中學堂等后,現存于天水市秦州區,為秦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與“父子山長”同為佳話的,是“父子鄉賢”胡來縉、胡忻父子。在隴南書院的隔壁,便是胡忻故居——北宅子。
胡忻,字慕之,秦州人,官居太常寺少卿,代理正卿。胡忻曾多次直言上奏,被贊譽為“北海瑞”。胡忻所居“北宅子”(官稱“太常第”),內有一聯“一請詒百世孫謀,陰行善且畏人知,樂府新聲裁玉笛;選疏蘇十年礦累,焚諫草不彰君過,沙堤舊跡印金鏞”。聯中“一請”“選疏”等指其任上所諫《請竣大工罷冗役疏》《極諫礦累乞免包疏》,上書請奏有關陵寢、河工等方面舞弊行為,減免秦州礦稅等事。
胡忻之父胡來縉,字仲章,號東泉。為官清苦自律,勤勉供職,秉公辦事。其故居“南宅子”前院正廳“立言堂”懸有明代詩人、書法家胡應麟所撰楹聯,“立德立功,教之以敬;言忠言孝,尊其所聞”。
南北宅子建筑規整,保存完好,距今400余年,是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有“隴上第一民居”之美譽。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稱它是“甘肅省唯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兩處宅院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群英薈萃的人文故事和蔚為壯觀的歷史遺跡交相輝映,共同造就了充滿詩意的天水。
- 2024-06-20蘭州“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各類文展出新 詮釋燦爛歷史文化
- 2024-06-20天水:打造伏羲文化品牌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 2024-06-20甘肅省博物館藝術生活館開館:游人感受多樣業態共享空間
- 2024-06-17洮河岸邊,鐵城古鎮的興衰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