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白釉五足熏爐
北宋·定窯白釉龍首凈瓶
宋·定窯白釉刻花洗
此定窯為甘肅省博物館藏,其器底中間豎刻“復古殿”三字,右側刻一“冬”字,目前為國內僅見。
(本版圖片由甘肅省博物館提供)
北宋·定窯白釉蓮紋長頸瓶
北宋·定窯白釉雙耳貼像爐
劉光煜
近期,甘肅省博物館聯合定州博物館舉辦“定曜天下——定窯精品瓷器展”,展期截至7月18日。展覽不僅從定州博物館借展了120件(套)從唐朝至元朝的精美定窯瓷器,還特別展示了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的定窯、鞏縣窯、景德鎮、龍泉窯、德化窯、耀州窯等許多窯址的各類瓷器40件(套),體現出“諸窯互鑒”之精神。
一場定窯的尋瓷之旅,傳遞出關于定窯的歷史和知識,以及藏在瓷器里古人的觀念、情感和信仰,讓一件件文物展品詮釋出中國的瓷器之美。
定窯歷史悠久,從唐代創燒到元代消亡,經歷了近八百年歷史。定窯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白瓷窯場之一,是中華大地上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精細白瓷窯場,并被后人與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共同譽為宋代五大名窯。此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譽出定州”“定窯之精”“定窯之美”“天下大白”等四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定窯的歷史沿革、定窯的獨特工藝、定窯的裝飾手法、定窯的造型藝術以及定窯的深遠影響等。定窯創造的“覆燒法”新工藝,對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場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宋金時期,南北方很多窯場紛紛仿燒定窯印花、刻花白瓷,從而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定窯系”。定窯雖屬民間窯場,但因品質優良,“諸窯無與勝比”。從晚唐至金代一直承燒宮廷和官方用瓷,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白瓷的最高水平。
定窯之名
定州是古國都市,華北重鎮。新石器時代,即有華夏先民于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筑城于此,戰國時期,中山國在此定都,中山國滅后,歸趙國管轄。秦國一統后,先后歸巨鹿郡、恒山郡,漢行郡國制,設盧奴、曲陽等縣,復置中山國,西漢至前秦,盧奴為中山國都,后燕亦在此定都。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置安州,天興三年(公元400年)改名為定州,定州由此得名。唐、五代為義武軍節度使駐地,宋為定州路、中山路駐地,明清為定州,受直隸省管轄。
定窯遺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陽縣,因該縣在唐、五代、北宋時曾隸屬定州管轄,故其境內窯場被稱作定窯。該窯以燒造白瓷而名揚天下,產品造型規整,胎質潔白,釉質溫潤,多以刻、劃、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進行裝飾。宋金時期,定窯成為北方地區聲譽最高、影響最大的窯場,奠定了南青北白的宋代瓷窯格局。尤以清麗素雅的刻花白瓷與富麗堂皇的印花白瓷而聲名遠揚。
定窯之精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由于窯爐結構、燒窯燃料及燒造工藝上的不斷改進,定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為解決供不應求且北方少柴的局面,定窯窯工們逐漸改用煤窯燒制,并獨創支圈仰燒法與支圈覆燒法,在節約了燃料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瓷窯生產力。支圈覆燒法創制后,便成為定窯主要燒制方法,燒成瓷器特點為器口沿無釉,別稱“芒口”,胎體薄輕,圈足矮淺。支圈覆燒法對定窯與全國各地瓷窯產生了極大影響。
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定窯逐步形成了以刻畫花、印花見長的裝飾藝術,此外還有貼花、剔花、描金等,有別于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和鈞窯四大名窯。豐富的裝飾題材,灑脫靈活的線條勾畫,增添了定窯瓷器的藝術性。
定窯之美
白色是定窯最為奪目的色彩。定州白瓷自面世以來,便深受世人喜愛。定窯白瓷,天下大白,流布海內外。但除白瓷以外,定窯也兼燒黃釉、黑釉、醬釉、綠釉、三彩等釉色瓷器,光華奪目,異彩紛呈。在漫長的燒造過程中,定窯生產出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的精美瓷器。其中,既有日用品,如盤、碗、罐、盒、壺、枕等;又不乏風雅珍品,以供文人雅士賞玩,如茶器、人物雕像等。
從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到殷商時期,都有白陶的出現,表明當時人們對白色器物的追求,之后歷代有低溫白釉陶器,施白色化妝土的白瓷,都體現出人們對純凈的白色器物的喜愛。定窯自唐末期五代時便以高質量細白瓷為主要產品。所燒瓷器不僅胎色白,而且胎質細密堅致。這與窯爐燒造工藝提升息息相關,北宋時,定窯開創了覆燒工藝,并改用煤為燃料,將窯爐溫度提升控制至1300攝氏度左右,進一步提高了白瓷產品的質量。
唐宋時興煎茶、點茶,將茶葉磨成細粉,投入滾水煮沸。定窯茶器受到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定窯在器型上,在唐及五代有盤、碗、杯、盞、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種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狀盤、碗、柳斗杯、海螺等,還有一些形象生動的人物、動物雕塑。定窯所燒造的日用品中,以食器中碗、盤與碟數量最多,且做工精美。定窯的花口盤、碗為其中代表,以金銀器為藍本,以蓮花、梅花、菊花等各種花卉為造型,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追求。定窯罐、盒、壺與托、盞托、瓶為生產數量僅次于碗、盤的產品。其中亦不乏精品,如白釉龍首凈瓶、桃形盒等。凈瓶為僧侶用物,用以貯水或凈手。定瓷中還有一類產品頗為著名——瓷枕。“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置一方瓷枕,便得一份清涼。晚唐五代時,定窯便已生產白釉瓷枕,宋代時,瓷枕工藝更趨成熟。此次展覽所展瓷枕釉色多樣,造型各異,頗具特色。
定窯除大量燒制民間用瓷以外,還長期擔負貢御、進奉等官派任務,燒造供官府和宮廷使用的瓷器。晚唐義武軍節度使王處存時,定窯開始批量生產“官”款瓷,后繼任者王郜、王都為表示對王處存、王處直所燒“官”款瓷的尊敬改款“新官”。北宋時,“官”字款定瓷繼續燒造,因彰顯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受到皇室及官員們的歡迎。
天下大白
定窯自唐至元經歷了數百年的盛衰發展:創燒勃興于唐,蛻變成熟于宋,繁榮昌盛于金,元末以后逐漸停燒。定窯燒制時期,引領了白瓷窯口的發展,其覆燒法、造型紋樣等因素,吸引了國內眾多窯口如景德鎮、磁州窯、耀州窯、德化窯模仿燒造和互相借鑒,共同進步融合,推動了國內制瓷業巨大進步。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定窯產品貨販四海。
景德鎮青白瓷的燒造成就,與定窯白瓷息息相關。靖康之變后,伴隨宋人南渡,定窯的制瓷工藝也隨之一道帶到南方,與景德鎮窯的陶瓷材料、技藝結合起來,促成了景德鎮窯青白瓷新品種的產生。此外,景德鎮窯在南宋至元期間,多仿燒定窯的印花裝飾,包括盤、碗等器物,并使用定窯的覆燒法。
定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白瓷的發展和完善,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深刻影響了同時代和后世窯口競相仿制與出新。從紅綠彩的出現,以至后世青花、釉里紅、五彩等彩色瓷器的燒造,絕大部分采用清爽純凈的白色為底色起稿,這樣更加突出了彩瓷中各類色彩的鮮艷斗奇,增加層次感。
此次展覽除引進定州博物館文物外,還展出了甘肅省博物館的40件文物精品,包括甘肅省內發現的定窯產品,此外還有鞏縣窯、景德鎮、越窯、德化窯、耀州窯等瓷器,充分體現了“諸窯互鑒”,共同形成了中國燦爛輝煌的瓷器文化。
觸摸定窯
展覽中還有一大亮點:與觀眾互動,觸摸定窯的現代仿古瓷器。在展廳中設置了一個展臺,展臺放置固定在臺面上的數件高仿定窯瓷器,包括著名的瓷兒枕,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蓮紋龍首凈瓶、刻花高足碗,以及未上釉的刻花玉壺春瓶等。觀眾們可以近距離觸摸高仿定窯瓷器,感受精致的紋飾和獨特的造型,而且還可從未上釉的半成品體會瓷器制造的環節,加深對展覽展出的文物印象。
【展覽文物介紹】
北宋·定窯白釉蓮紋長頸瓶
一級文物
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
高18.1cm,口徑6cm,足徑8.5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白質細堅致,釉白瑩潤光亮。采用刻花技法。長頸呈喇叭口,圓唇。頸中部飾凹弦紋三道,器內無釉。圓肩飾左右對稱的菊花紋,前后飾方向一致的菊葉紋。肩腹交接處飾凹弦紋一道,腹稍鼓下收,腹滿刻三疊仰蓮紋。矮圈足,足底無釉,修足刀削痕明顯。
北宋·定窯白釉龍首凈瓶
一級文物
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
高31.8cm,腹徑12.9cm,底徑7.2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白質細堅致,釉白泛黃,底足無釉。采用堆塑技法,小口長頸,頸中部飾一相輪狀圓盤,下頸束腰,圓肩鼓腹下收,圈足外撇。肩腹交接處飾弦紋三道,肩的一側塑龍首流。
北宋·定窯白釉五足熏爐
一級文物
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
高17.9cm,口徑10.6cm,底徑11.2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白質細堅致,釉色潔白有垂漿淚痕。蓋內口沿平,托底無釉。采用堆貼和劃花技法。
將軍盔式蓋,上有受花寶瓶剎頂,蓋沿侈出,剎頂與蓋相通,蓋壁和瓶腹環周有六個交錯的桃形煙孔。爐身盤口、寬沿,腹斜直,折為平底,底內下凹。爐身下塑貼有五個獸面銜環蹄足,頭貼于爐腹,足踏環形平托。燒制前爐置于托有明顯的錯位,腹部弦紋二道。
宋·定窯白釉刻花洗
一級文物
漳縣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高3.6cm,口徑14.8cm,足徑8.9cm
侈口,弧壁,矮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閃黃。芒口。內底刻折枝菊花紋,器底中間豎刻“復古殿”三字,復古殿為南宋臨安大內燕閑及收藏古籍之殿,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始建。后遭焚而復建。這件器物為南宋復古殿所藏舊器,元代由鞏昌汪氏收藏并隨葬于墓中。
五代·定窯白釉“新官”款大碗
一級文物
高5.7cm,口徑23.7cm,底徑9.7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白輕薄堅致,釉色潔白,溫潤光亮。碗口呈五瓣葵花形,碗壁微弧,內外滿釉,素面,圈足內刻畫行書“新官”二字,稍有折腰,窄圈足。
宋·定窯白釉開光刻牡丹紋如意形枕
一級文物
縱16.2cm,橫22.2cm,高11.3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白堅致,枕如意形,枕面菱形開光,內剔刻一盛開的牡丹花,周圍飾兩條邊線,枕壁四周模印纏枝蓮紋,每個蓮蓬上都有一姿態不同的童子。蓮莖上也有童子相戲,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此枕采用了剔花、劃花、模印等技法,工藝精美,內容別致,屬枕中精品。
北宋·定窯白釉雙耳貼像爐
一級文物
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
定州博物館藏
高5.6cm,口徑8.5cm,足徑5.1cm
胎白質細,內外垂漿淚痕處閃青,足底無釉,采用模印和堆貼技法。大口短頸,鼓腹內收,口外附二個對稱的環形耳,耳根部飾三個鉚釘形圓餅,兩耳間各貼五個怒目圓睜的頭面像。
五代·定窯白釉盤口瓶
一級文物
高33.1cm,口徑9.1cm,底徑10.3cm
定州博物館藏
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光潔瑩潤,呈乳白色,微泛青,施釉至圈足,微顯垂釉痕。盤口,直唇,漏斗形長頸,頸與肩接合處作凸弦紋一周,最大徑靠近肩部,腹下微收至底,圈足,外侈,底無釉。從圈足在燒制中開裂現象觀察,當為上部器物成型后再接合圈足而入燒。北方遼墓曾有同類器物出土。
- 2024-06-20翻開敦煌壁畫植物圖鑒 看看古人的后花園里種些啥
- 2024-06-13(文化中國行)禮縣四角坪遺址進入延伸性發掘階段
- 2024-06-10甘肅現存廊橋20座
- 2024-05-30這件馬家窯陶罐,主打“幾何美”與“極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