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石雕濟公立像
王卓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一尊清代石雕濟公立像,造像高18.5厘米,寬6.7厘米。濟公頭戴卷邊軟帽,曲眉大眼,額有數道皺紋,鼻大棱直,面頰有兩深酒窩,張口大笑。頸瘦露筋,袒肩露胸,僧衣落纏肩背、臂及胸部,下著褲。右臂背于后腰,左手握一長木,扇柄斜插于右肩腦后,跣足站立于雕石之上。
濟公,俗名李修緣(一說李心遠),出生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或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臺州天臺山永寧村人。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濟公活佛”生平,最早見于四庫本《北磵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其《舍利銘》記載了濟公的生平:“叟,天臺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辭于靈隠佛海禪師,狂而疎,介而潔,著語不刋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臺、雁宕、匡廬、潛皖,題墨尤雋永……叟名道濟,曰湖隱,曰方圓叟,皆時人稱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凈慈。”這是最早的南宋時期有關濟公的記載,北磵居簡為濟公師侄。此外,《靈隱寺志》《濟祖塔寺志》和新編的《杭州佛教史》亦有相關記載。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于赤城山。由于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后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受具足戒。
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并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后無人再敢詬逐。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實際卻是一位學識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不少百姓治愈疑難雜癥。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因此,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斗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揮毫潑墨,文辭雋永。是為:“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辨是非。”
- 2024-06-26千年古韻看定窯
- 2024-06-20翻開敦煌壁畫植物圖鑒 看看古人的后花園里種些啥
- 2024-06-13(文化中國行)禮縣四角坪遺址進入延伸性發掘階段
- 2024-06-10甘肅現存廊橋2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