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號北流泉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這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客居天水(時稱秦州)時留下的詩句。
北流泉,是天水市城南慧音山上千古名剎南郭寺內的一處名泉。如今的南郭寺,只有“北流井”,已不見北流泉了。那么杜甫當年所見到的,到底是“井”,還是“泉”?
現在的“北流井”不僅正是當年的北流泉,而且此泉之水,曾經正是北向流出的。據趙昌榮、萬希瑜所撰《探察北流泉記》表述,當年修繕北流泉時掘井6米,曾發現北流泉泉池原貌,且在青磚壘砌的泉池之北,發掘出過瓦筒狀的排水管道。時越千年,現在北流泉勝景處,地勢依然北傾。想一想,1200多年前,在古木環侍下的南郭寺雄踞高山之巔,一眼水面可達30多平方米的清泉潺潺北流,朝山腳下一片屋舍參差的秦州古城奔涌而去,那該是何種詩情濃郁、畫意逼人的人間勝景!
從盛唐到現在只不過1200多年,一眼水波瀲滟的清泉竟萎縮成一口掘地數米的深井,世事滄桑,令人感懷。其實,天水之名的來由既然與水有關,那么這片土地上名泉四溢,清流溢芳,也就成了入情入理的事情了。隔藉河,與南郭寺遙遙相望的天靖山麓,有一座古道觀,叫玉泉觀。一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座以“玉泉仙洞”名冠古秦州八景之一的道觀,必然是先有泉后有觀的了。據地方志書介紹,元代真人邱處機門徒梁志通云游西行,被這里的林泉美景吸引,便住庵玉泉之畔,悟道修仙。玉泉觀景幽生風,且有玉泉四季溢香,淙淙入耳,梁真人最終修煉成“煙霞無為大師”,也是道之所至的必然結果。修行期間,梁真人忽染眼疾,以玉泉之水洗濯雙目之后,竟水洗病除,這又被稱為“明目泉”的玉泉便自元代以來一直是天水最神奇的一道景觀。
從地質結構來看,天水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向西秦嶺山地過渡的交會地帶,溝壑與山地縱橫交錯,地下水奔涌如泉的機會,似乎也就多了一些。天水城內名泉,除北流泉和玉泉外,尚有因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水經注》)始設天水郡的瀛池和官泉。至于現天水市所轄縣區,以泉為名的地方還有武山的龍泉、秦安的街泉、清水的小泉、麥積的甘泉和馬跑泉,武山、清水和麥積街子還發現了溫泉。
對于古城天水來說,這一眼眼噴珠灑玉的千古名泉,就是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的秦武公時代便設有邦冀二縣的秦州古地的另一種歷史。特別是在水源日漸枯竭的西北內陸,這涌流千秋的清流泉水,是最容易讓人放縱撫古思今的幻想遐思的了。
通往麥積山石窟的甘泉鎮,是唐代就建寺設院的一座古鎮。當年杜甫來天水,就是投奔與甘泉相鄰的街子鄉子美村他侄子杜佐來的。后來,杜甫又在距甘泉僅三兩里路程的西枝村贊公家小住了一段。窮極無聊的杜甫于心緒煩亂之際,也避不了要尋山訪水,虛度時日的,而甘泉寺內自佛殿中奔涌而出的春曉泉,竟使顛沛流離的詩人一時間忘情其間,寫出了長達24行的五言古風《太平寺泉眼》。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出泉枯柳根,汲引歲月古。石間見海眼,天畔縈水府。廣深丈尺間,宴息敢輕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時睹。如絲氣或上,爛熳為云雨。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可見,當時的甘泉之水不知比現在的礦泉水或純凈水,要甘洌多少倍呢!
在中國,有些物事時間過于古遠了,如果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人們自然會附麗演繹出諸多傳說來提升它的價值。
麥積滲金寺外的馬跑泉,在當地的傳說中就與唐代開國元勛尉遲敬德有直接關系。據說敬德率兵西征,正值6月酷暑,軍中無水,人渴馬乏。尉遲敬德的坐騎行至滲金寺前,突然揚鬃奮蹄,于平地上刨出一眼清泉來。
這樣的民間故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鮮見。但馬跑泉泉水歷千年而不涸,卻是事實。宋代詩人游師雄以馬跑泉水煮茶品飲之后,竟批評陸羽《茶經》沒有提到馬跑泉水,是作者“沒有長眼睛”:“清甘一派古祠邊,昨日親烹小鳳團。卻恨竟陵無品目,煩君精鑒為嘗看。”
也許游師雄的詩不足為憑,然而在我印象中,1975年北方大旱,天水境內許多地方掘井見泥不見水,而到了馬跑泉,看著那一泉之內清澈的泉水不分晝夜地嘩嘩四溢,白白浪費,還真讓當時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很心疼了幾日。
水與人的關系,除了相互滋潤外,是不是還有相互照應呢?天水諸多名泉,如果沒有那些與泉水有過瓜葛的人和事,沒有附麗于泉水之上的那些歷史情感,還會不會如此神奇誘人呢?
我想,大抵是不會的。(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