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談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胡建軍
定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激蕩奔流的洮河、渭水,廣袤深厚的岷山、隴川,不僅孕育了馬家窯、齊家、寺洼、辛店等燦爛的史前文化,也傳承著漢唐古風,使定西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創造了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淀。截至目前,定西市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遺產名錄1項(岷縣花兒),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代表性項目名錄49項、代表性傳承人63名,市級代表性項目名錄351項、代表性傳承人352名。
為充分挖掘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傳承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文化多樣性,筆者認為定西市應該以農耕文化為基礎,注重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現時性、完整性,優先搶救保護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且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應該維護該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保持農耕文化獨特性,進一步提升定西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一要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保護優先,文化生態保護和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原則;堅持搶救第一,進行活態傳承和培養后繼傳人相結合原則;堅持合理利用,開發非遺文創產品和發展文旅相結合原則;堅持傳承發展,加大民間文化保護與非遺保護創新發展相結合原則。二要重點保護“三帶六區一基地”,“三帶”即沿洮河、渭河、戰國秦長城遺址,“六區”即民間文學搶救保護整理區、傳統手工技藝創新區、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傳統戲劇展演區、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區、傳統美術展示區和歷史文化恢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體驗基地。對處于瀕危的花兒、皮影戲和巴當舞等民間音樂、傳統戲劇和民間文學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主要采取搶救性保護方式,一旦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后難以恢復;對洮硯制作技藝、銅鋁鑄造、銀飾加工、剪紙、中醫秘方等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中醫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展生產性保護;對馬家窯遺址、威遠樓、灞陵橋、汪氏家族墓地、榜羅鎮會議舊址、貴清山旅游景區、遮陽山旅游景區和渭河源景區等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及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開展保護區文化生態空間格局、保護區文化生態系統、非遺傳承人與其傳承的項目和依托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總之,要通過完善保護措施和開展保護工作,加強對與人民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以喚起民眾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實現全面構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要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注重守正創新,形成“非遺+”的思維,推動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形成政府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全面建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 2024-09-10【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 2024-09-10【蘭山論語】用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 2024-09-06【重推】一窟一世界 一眼越千年
- 2024-09-03【書評】航空先驅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