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伏羲故里感受先祖氣息


伍振
絲綢之路西入甘肅,第一個重鎮就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
天水是我國神話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中伏羲、女媧、黃帝的故鄉,因此即使是在現代,一進入天水地界,一路上鋪天蓋地而來的標牌都寫著“弘揚伏羲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凝聚全球華人 打造祭祖圣地”……天水市區高速路口處寫有“弘揚伏羲文化 打造祭祖圣地”的標牌更是顯赫。
記錄八千年前的文明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東接關中,南臨巴蜀,西倚甘南,北扼隴坻,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是隴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天水有史可稽的建城史有2700多年。這座千年古城的一磚一瓦上,停留著時間流淌過的痕跡,歲月的長河蕩滌著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古舊、龜裂的遺址……天水秦安縣境內的大地灣遺址,是距今4800年至78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古村落遺址,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原始地畫、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宮殿,亦有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及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全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不朽貢獻。
作為實物依據,大地灣不僅復原了華夏先祖在混沌初啟時的生活場景,還給《山海經》里女媧補天和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中關于伏羲創世的歷史尋找到了實物依據。
伏羲城的文化徜徉
走進青石鋪地的伏羲城,像是走進了明朝,這里不僅有分列兩旁的仿古建筑,更有參天古樹,為古城增添了一絲滄桑。
伏羲城內最有特色的便是大理石鋪就的民俗文化步行街,兩旁的廡殿式商店里經營著文創、紀念品等。遠遠望去,這片明代的古建筑群,因著灰色的琉璃瓦、朱色的墻壁顯得氣勢宏偉。
伏羲城民俗文化一條街的中央便是伏羲廟,當地百姓俗稱“人祖廟”,為紀念上古“三皇之首”伏羲氏而建造。據史載,伏羲廟創建于明代,后經歷代修繕形成現在的規模。廟前的大幅太極圖案,只有凌空俯視才能一覽它的全貌。站在太極圖案中心放眼望去,伏羲廟肅穆、莊嚴。伏羲廟正大門前有個古戲臺,古戲臺前面是新修的伏羲廣場。游人不多時,伏羲廟便只開一個偏門供游人進出。廟宇內和街道外形成鮮明的反差,仿佛只一步就能讓人從繁華邁入幽靜。
古樹大殿銘刻滄桑
徜徉在伏羲廟,目光不時被一株株蒼勁高大的古樹深深吸引,這些挺拔的古樹,便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
在天水人眼中,伏羲廟的古柏就如同伏羲爺一般,是有靈性的。據說,伏羲廟創建時在廟宇各院內種植了64株古柏,象征著伏羲六十四卦之數,歷經幾百年的風雨,現存37株,被稱為伏羲卦柏。其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樹身已經嚴重傾斜、開裂,但它頂部的枝葉依然挺拔繁茂。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墻角原有兩株相對而立的古槐,現存東邊一株,樹干中空,經鑒定為唐代所植,這不禁令人想起“千年柏,萬年松,不如老槐空一空”的諺語來。
沿著青磚路向里走,是一個大門,上面寫著“龍祖”二字。院內左右有碑亭,正中靠北是月臺,“先天殿”就建在月臺上,高大而雄偉。殿宇重檐琉璃瓦頂,飾螭首,頂上平脊兩端有翹轉向內的鴟尾。圓窗透花,刻有二龍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圖,雕刻精絕,別具一格。
天水老百姓經常以一種很自豪的口吻對人說,天水的伏羲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而靜坐于先天殿的“伏羲”,則是全國最大的明代伏羲塑像。其身披樹葉,儼然一副原始部落首領的模樣,他樸素的形象,完全呈現出了人類最初的樣子。
祭祀伏羲之禮
我國祭祀伏羲之禮世代綿延,經久不衰。作為伏羲文化誕生地的天水,民祭伏羲的習俗亦是由來已久。每年春、秋兩次,民間相傳農歷正月十六為伏羲誕辰,實為春祭;農歷七月十九相傳為伏羲去世的時間,則舉行秋祭。天水對這位人文始祖的祭祀相當重視,一年兩次的民祭伏羲活動,都會以廟會活動形式在伏羲廟舉行。這里也多次舉辦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節,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伏羲廟尋根祭祖。
2005年開始,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時間選在每年公歷的6月22日,因為這一天是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現在,每年一屆的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正式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4-09-13煙火敦煌 余味悠長
- 2024-09-13“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
- 2024-09-12【溯源甘肅文化】絢爛多彩的敦煌文化
- 2024-09-10長眠于涼州的大唐弘化公主 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