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橋韻河影
馬宇龍
一個偶然的機會,觀看了一個動漫作品《中山橋的誕生》,這個動漫作品是蘭州工業學院師生花了三個月時間做出來的。站在大屏幕前觀看,一百年前的場景歷歷在目,直觀地告訴觀眾,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建成這座宏偉的大橋。盡管牽頭制作片子的老師告訴我,片子的還原度并不完美,言語間略有遺憾,但我還是向他投去敬意的目光——作品中,當時的環境、人物的形象,甚至河水的顏色、勞動的工具,無不栩栩如生。我從動漫作品中看到,如滔滔河水一樣,這座橋就是一部流動的史詩,記錄下了蘭州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的堅韌與奮斗。
一幕幕觀看,隨著鏡頭的不斷變換和推進,作品呈現了唱著“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舊時百姓,推著獨輪車、駕著馬車在坑坑洼洼道路上運輸來自德國的建筑材料的建橋場景……橋兩端的兩座大石坊上“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古樸字跡清晰可見。我驚嘆于有心有才的老師帶著可愛的學生們參考當時施工的一些零散照片,用新興的數字技術還原影像中的一些人、事與物,然后,一點一點建模、修改,并一次次考察、求證,到最終的還原百年建造歷史,使觀者如臨其境。
如今,我多次流連中山橋,總覺得生了野草、苔蘚,被野花、野蜂眷顧過的石頭、鐵柱與老橋們更具有生命力。在歷經了歲月的風云變幻,它們不畏懼、不卑微,凝成了筋骨。
時間一路往前,河水順流向東,大地上總在生發著新的事物。走在蘭州黃河風情線上,古老水車、龍源、黃河母親……一個個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坐落于黃河之畔的城雕《黃河母親》,與中山橋相映生輝。雕塑出自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之手,她選擇與黃土高原和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的黃河色澤一致的花崗巖石材料,打造出了母親與身邊孩子相依偎、互映襯的溫馨形象,既粗獷又細膩地抒發母親河與黃河兒女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曾長久地站在雕塑前,心中涌動柔情的潮汐,那個從小就熟悉的比喻,弱化了它的修辭色彩,變得真實而親切:黃河母親。
從黃河鐵橋向西,沿濱河路漫步五六百米,還能看到一組雕塑,內容是西游記的故事。這個地方有個好聽的名字:白馬浪。經探究,這個名字沒有什么白馬的傳說,是由于河床有好多凸起的巖石,激流經過揚起雪白的浪花,遠望去很像是萬千匹白馬踏浪奔馳,才有白馬浪的名字。黃河南岸的金城關是漢代設置的關口,是當時從蘭州進入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白馬浪段是蘭州涉渡黃河的首選地之一。史料記載,唐貞觀三年玄奘西行取經,曾途經蘭州住了一夜后,往武威方向西去。在白馬浪岸邊建造這座雕像,卻也讓白馬浪的來由多了一絲傳說的色彩。
黃河浩蕩,一路奔騰,跟綿袤流域內的平疇沃野相逢。黃河之農事,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隨水而長。黃河穿蘭州城而過,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水車之都”的美稱。水車是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當水車輪轉動時,浸入水中的水斗便舀滿河水,等轉入頂空后倒入木槽。其原理是利用水流推動主輪,輪周小筒次第入水舀水至頂傾出,以竹槽接之,源源不斷,導入水田,灌溉禾苗。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功效奇佳。蘭州水車博覽園里,再現了早年間黃河兩岸水車林立的壯觀景象。黃昏中,河畔的水車倒映在河水中,吱吱扭扭,它轉動著,一圈一圈……它是在轉動,也是在承接遠古傳下來的那份文明,那份印記。
霓虹閃爍中,黃河如一條流光溢彩的彩帶飄逸而去,當我散步在夜幕降臨的黃河之濱,被一場盛大的音樂狂歡所裹挾。不知哪里來的那么多的人,或揮舞熒光棒隨聲合唱,或爭先恐后上臺獻歌,諸多經典歌曲與熱情匯聚成音樂的海洋。一場屬于大眾的黃河大合唱在這個五月火爆出圈。這是一個由河水、鐵橋、蘆葦與榆葉梅共同結構的“大劇院”,音效天然質樸,每一個位置都是首席。我一連聽了好幾首歌,《我和我的祖國》《大中國》《蘭州蘭州》,還有一首專為鐵橋寫的歌:“蒼茫大地主沉浮,百年老橋見滄桑。流失的是歲月,不變的是河魂……”歷史的星火燎原在黃河兩岸,隨著歲月的打磨越發磨礪出堅韌的文化,也塑造了一座城的精神。
看,夜空濺滿火星,最大的一顆叫作月亮,它俯視著黃河,見證時光荏苒。
耳畔歌聲不歇,我長久矚目鐵橋,腦海里是似水流年里的故事……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