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水勝境 渭源雙石門
雙石門風景區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劉小雷
雙石門在渭源縣南山分水嶺附近,因山谷中兩道狹窄的石門而得名。三國鄧艾、北宋王韶等名將都曾將這里作為用兵通道。如今這里風光旖旎、群峰含黛,森林、草原、雪山錯落分布,溪流如織,草原密布,宛若遺落的秘境……這里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雙石門位于渭源縣會川鎮以南10公里,距渭源縣城50公里,距蘭州市也僅150公里,一日即可往返。
這里峽谷、溪流、草甸和森林,美得讓人窒息。11萬畝高山大草場,牧草青青、牛羊成群,讓人感覺似乎到了隴上的香巴拉……
雙石門獨特的景觀,與它所屬的山脈是分不開的。在雙石門峽谷深處,群峰相連,最高峰是被譽為“撐天銀碑”的露骨山,主峰海拔3941米,是臨近數縣海拔最高的山峰,同時也是漳縣、渭源、卓尼三縣的交界處。
提起露骨山就不得不提分水嶺。分水嶺距蘭州160多公里,早已成為國道212線上的一景, 它海拔2980米,是渭源縣與漳縣的界嶺。
我們一行人驅車至雙石門峽谷口時,一群牦牛正在溝口悠閑地吃著草,就像一顆顆黑珍珠鑲嵌在綠色的絨毯上。雖是正午時分,撲面而來的風兒,送來了高海拔特有的涼爽。進溝口沒走多久,便是第一道石門,兩座山石相對而立,石門的寬度可以供一輛小車通行,但滿地的碎石,尖銳而突兀,一般情況下,人們開車行至這里,只能“棄車”于石門外,徒步進入。
穿過第一道石門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崎嶇難行的山石路,路面很窄。眼界卻豁然開朗。山體四周是陡峭的山坡,但眼前卻是生機無限的大片高山草甸,呈斜坡梯田式,從峽谷中間的溪水兩側開始,逐漸升高。
深入峽谷,以溪水為界,水之南逐漸開始出現原生林,水之北依舊還是草甸。從無人機升空的鏡頭中看,草甸與森林對稱分明。最后,草甸消失,眼前的景象全部被山石與密林所包圍。
亂石間,一道溪澗漫流而來,想要一探第二道石門的奧秘,就必須涉水前行。這里的水勢相較于峽口大了很多,石頭的阻攔讓水流變得湍急。
繞過眼前這道急彎,便能看見第二道石門了。溪流匯成了一泓深潭,潭水的盡頭是兩座拔地而起越往內越逼仄的山石,就好像山體裂開了一道細縫,溪水從中流出,寒意更甚。這便是雙石門中的第二道石門。
相對于第一道石門,這一道石門顯得格外宏偉壯觀,難怪在當地人與驢友中又被稱為小石門與大石門。
這兩座石門說是相距一公里,但靠雙腳涉水走下來,竟覺得有點“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意味。
進入第二道大石門,一種沉重的壓迫感迎面而來。容一人通過的石縫中,兩側的石壁上,居然還有明顯的人工開鑿留下的棧道孔。據說,這里是三國名將鄧艾偷渡陰平開鑿棧道的起點。
按照史料記載,公元255年秋,鄧艾正是在這里穿崖架木,一路修成棧道,并且在渭源招募了五千羌胡精兵,進擊蜀漢。
如今這石門內的棧道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古道遺跡猶存。石崖上當年棧道上穿架木梁的鑿孔仍然整齊地列于崖壁……
待穿過溪水相伴的狹窄山谷,眼前立馬豁然開朗,遠處的雪山、兩側蔥綠的草場、牧民的圍欄分散開來,牦牛、羊群、馬一同出現,星羅棋布地點綴在綠油油的草場之上,相伴在那閃著金光的溪水之旁,水聲清朗悅耳,潺潺淙淙,仿佛在傾訴大山的秘密。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綠勾勒的山水畫卷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置身于此,放眼望去,整個草原碧綠如茵,藍天、白云、綠草渾然一體。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讓草場更顯生機。呼吸著讓自己感官愉悅的空氣,取出相機,記錄所有的美妙。
這里每一步有每一步的風景,每一眼有每一眼的感覺。登上一處陡峭之地,又是另一番景象,遠處的雪山,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峰,白雪呈緋紅狀與彩霞掩映閃爍,相互輝映。
不知不覺中,幾個小時已悄悄流過,轉眼到了傍晚,夕陽西下,余暉映山頂,把雪峰染抹得像一位披著紅紗的少女,亭亭玉立。返回途中,依依不舍之情掛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我想,雙石門的每一處風景,饋贈給每個人的不僅僅是身處其中的心曠神怡,意醉神迷,更有離開后記憶永遠的雕鑄與凝固。
- 2024-09-24華家嶺記
- 2024-09-20穿越千年時光 開啟別樣敦煌
- 2024-09-20“舞”從敦煌起 “樂”自敦煌來
- 2024-09-19千古悠悠牛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