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海觀潮】敦煌是我一生的課堂
葉舟
昨天,我再一次來到敦煌,披掛著三危山上的月光,沐浴在這片綠洲盛大的天光中,心情忐忑而迫切。我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來過多少次了,只要我的雙腳站在這片天空下,她就一定會點亮我,賦能我,并且在她母親般的庇護下,廓開我的想象,賜予我勇氣和奔跑,讓我的文字與吟唱布滿一種哺育和恩養的光輝,延續至今。
我想,恰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就是一種深情主義的回報。這句話對我相當管用,所謂的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其實也正是這種心愿的表達。
20世紀90年代,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在創作一部名叫《大敦煌》的詩文集。當時我大學畢業不久,身上還帶著校園詩人的特征,吟風弄月,強言哀愁,文字貧血而蒼白。幸運的是,我最后找見了神圣的敦煌和偉大的河西走廊,她們容納了一個少年的野心與追逐,并且像一塊鎮紙,壓住了我狂亂的心跳,讓我學會了肅穆、寧靜和持久的耐心。如今,這本詩文集仍在常銷當中,“大敦煌”這三個字也成了公共詞匯。在我寫完這本書之后,我告誡自己,夠了,我真的太累了,我也許該去干點別的什么了。
但是不!
2000年1月,我帶著一批記者深入河西腹地,進行采訪報道。在那個春節,大年初一,整個莫高窟只有我一個外人,我幾乎拜謁了每座洞窟,我徜徉在大雪覆蓋的宕泉河兩岸,我和那些高大的銀白楊度過了整整一天。臨別前,我對著九層閣告誡自己,我將來一定要為敦煌、為莫高窟寫一本大部頭,作為我這樣一個文學寫作者的報答。
此后,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這個愿心讓我備受煎熬,痛苦不堪。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我不停地出走,我頻頻叩訪祁連山下的四郡兩關,這期間,我還寫出了《敦煌詩經》與《藍色的敦煌》等篇章,一直預備著自己的筆墨和勇敢。終于,在2018年,我所創作的109萬字的長篇小說《敦煌本紀》(上下兩卷)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獲得了各種獎項,進入了不同的榜單,迄今也仍在常銷中,其精裝本的首發式就是在敦煌舉辦的。今年年底,修訂后的《敦煌本紀》(上中下三卷)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大型發布會也將在敦煌舉辦。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朗誦藝術家李野墨先生演播的《敦煌本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小說連播節目中,播出了將近200集,以文學的方式,弘揚了敦煌文化。——做完了這些,我又告誡自己說,夠了,真的夠了,我應該去干點別的什么了。
但是不!
就在去年秋天,我再次食言了,應深圳方面的邀請,我創作了一部敦煌題材的舞劇劇本。在寒冬臘月的天氣里,我帶著劇組的主創團隊,一直奔波在莫高窟、鳴沙山和兩關之間。在陽關腳下,我在積雪的大地上以指尖作筆,寫下了:敦煌消息。也就巧了,根據我的劇本《敦煌消息》改編的這臺舞劇,近日將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出,祝他們成功!
是的!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寫作中,我逐漸地認識到,文學雖然要追求新異,但也應該保有正大之氣象、光明之品格的求索,更要奪取一種鐵馬冰河、開疆辟土的勇氣。——敦煌于我,恰巧就是這種品質和勇氣的源泉,她也是我再次出發的根據地。
無需隱瞞,寫作的疲倦是真實的,勞動的快樂也是天賜的,個中滋味,真是難以言說。現在,我又一次站在了敦煌,我還敢輕言放棄么?
但是不!
說到底,作為一名文學戰士,我今天就是來領受使命、接受任務的。
(本文為作者在“敦煌文化的文學表達”論壇上的演講稿,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