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點】簡牘墨跡 承續文明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為居延新簡資料圖)
簡述中國 陳振濂
陳新長
由甘肅簡牘博物館、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簡述中國”2024年全國簡牘書法大展日前在北京一得閣美術館舉行,以藝術的形式向觀眾呈現了簡牘的神采。
簡牘是文物,是文獻,也是藝術,這成了一種共識。
簡牘是研究由篆到隸、由隸到行、由隸到草到楷等書法演變的墨跡本。漢簡的時代正好是中國古文字向今文字轉變的時期,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后世的楷、行、草書。古代很多的碑刻,尤其像泰山摩崖刻石,文字已經漫化,而墨跡本能夠真實地還原當時書寫的狀態。有的竹簡里的文字看上去仿佛墨跡如新,對書寫者的研究會非常清晰。漢簡不僅擺脫了石刻翻版的刀工限制,而且可以更加直接以觀賞者的視角接觸墨跡,閱讀時可以感受到書寫者的運墨,如水波,如飛檐,如飛鳥,筆鋒隨書寫者情緒流走。書法的舞蹈性、音樂性,通過簡牘得以彰顯。
簡牘是實用基礎上的藝術,這也是漢字藝術的基因。書法是以漢字為審美對象的書寫藝術,欣賞時無論怎么強調它的視覺效果,最后還是要落實到文字識讀上。近三四十年來,人們對書法的呈現作了很多探索,包括圖式的構成,其中度的問題雖然很主觀,因人而異,但是應當有一條底線,那就是文字的可識性。當回歸到漢字本身,回溯到簡牘時代,會發現漢字藝術始終是以實用為基礎的藝術。書法藝術創作不管是在展廳,還是在客廳,或在手卷上,守正始終是其生命線。
簡牘是時代的記錄、影像和復寫,為書法藝術創新提供了范本。簡牘藝術反映了古代的面貌。歷代的書法精品無不是那個時代的寫照。而當今藝術家的使命應當是更好地深耕中華文化沃土,通過作品呈現全面的、有深度的、有溫度的時代。
簡牘為研究漢字書寫的方式和規律打開了一扇窗。簡牘的使用和文字的形成應該是同源的,古人把非常重要的一些事項,比如占卜、祭祀、會盟等內容寫在龜甲上,后來鑄在了青銅器上,日常的事項就記錄在竹簡和木牘上。方塊字的形成,漢字的筆順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內到外,縱向書寫,尤其是一篇文章從右到左排列,這既跟右手書寫的生理習慣有關,也跟竹簡木牘的形制約束有關。
簡牘反映了漢字藝術生長的規律。簡牘書法大多來自民間,出自普通人之手。出土的簡牘里,也幾乎沒有像柳、歐、顏、趙等一些書法大家的墨跡。但是簡牘卻回答了生成經典藝術的條件和路徑,比如唐代是楷書的巔峰,但楷書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隋和隋以前的魏碑就對楷書形成過巨大影響。楷書正式形成前的字體恰恰是活潑的、自由的、率性的、不固化的、不刻板的,才能為后來的演變奠定基礎。
簡牘記錄了經典。《尚書》記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殷的先人有記載歷史的文獻典冊,典冊就是書,說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記事的簡冊。之后的百家爭鳴,秦漢典籍,無不在簡牘里閃光。
簡牘,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源流,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奔流。
- 2024-10-10武山石嶺·彩陶文明——伏羲印象
- 2024-10-09【文化·博物】石榴史話
- 2024-10-08通渭緣何被稱為“古寨堡博物館”?
- 2024-10-08沿著絲綢之路而來的古老樂器